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老子思想中的自然

论老子思想中的自然

收稿日期:2010-07-26作者简介:刘栋梁(1973-),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 10.3969/.j issn .167127864.2010.06.025论老子思想中的自然刘栋梁(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自然0是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关键,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思想的形成是从对自然的关注起步的。

老子抽象的最高范畴)))道)))就是源于可以感知的大自然,/自然0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并贯穿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用/自然0将其学说建成体系,以/道法自然0为哲学的逻辑起点阐发了/自然0的宇宙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及社会政治观。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核心;体系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864(2010)0620061203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在我深入地学习体会老子的学说、将多种介绍老子思想的书比较之后,发现有一个/一以贯之0的词)))/自然0)))可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关节0,将其思想贯穿为一体。

/自然0是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关键,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思想的形成是从对自然的关注起步的,/自然0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并贯穿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用自然将其学说建成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自然0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并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以/道法自然0为哲学的逻辑起点阐发了/自然0的宇宙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及社会政治观。

/自然0形成了老子思想独特的/道0,就让我们沿着/自然之路0来体会老子吧! 一、/自然0在老子中的内涵/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此段话为我们界定了域中的四/大0,且这四/大0之间有一个层次高低的关系,四大中人最小而道最大。

但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异义也颇多,就是因为/道法自然0中的/自然0引起的。

有人说,域中有四大,而/道法自然0可知/道0之外还有/自然0,岂不是域中有五大吗?也有人说:人法地,而地法天,岂不是人不法天不法道么?如何化解这些分歧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其一,要了解老子语言表达的特征。

/老子多用活语,含盖之句。

人法地云云,数句相衔一意,使不明此为活语,为含盖句,则法地、法天、法自然似各有所指,而非递申词,不可通矣。

0[1]其二,就是弄懂自然的真正的含义。

推老子之意,人在域中为四大,则以人是三才之一。

因此可知四/大0间的不平等的地位。

何为/三才0?天地人也,所以/道0与/三才0不处一个层次上,可以理解为/道0是总体,/三才0是具体。

人能仰观俯察,近取远求,地大充盈,无所不载,但又为天所覆,因此天大于地。

但天再大,仍被道所涵,故道大无限。

再进而观察就知道/天不予而物化,地不产而万物育。

0(5知北游6篇)/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0,故人应以自然为法。

老子二十五章中说/道0为天地万物之母,/道0就是自然,而子有母之本性,故统天地万物之本性都是自然。

道与天地万物圴为自然,可知/道法自然0并非/道0外有/自然0,而是/道0即/自然0。

那么,/道法自然0该如何理解?道效法自然吗?其实也正是这样,但如此一来就使人费解了。

为便于理解这一点,我认为应这样思考,还仍然使用/道法自然0,其含义为:道效法自然而然的运行方法,此处的/自然0应理解为/事物自己运行的方式)))自然而然0。

但是分析到这里还得对自然的含义作进一步的理解,为此我专门查了训诂的书籍,在5广雅#释志6一书中说:/然,成也。

05墨子#经上6说:/故,所得而后成也。

0/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0这里的/然0字有/成0之意,所以/自然0即/自成0。

因此我认为:自然就是一存在物全部地或主要地自生或至少自行规定自己,而无需外在的力量。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物自行规定自己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是自然。

至此,我们就明白/自然0一词是怎么来的了,为什么给它起名叫第9卷 第6期2010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 rnal of Luohe VocationalT echnology Co ll egeVo.l 9 No .6Nov .2010/大自然0了,而且我们也很容易清楚/自然0所引申出来的一些规定。

由于世界是以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的方式存在的,故/自然0的对立面就是/他然或人为0,否定了他然与人为才能是自然。

因此,我认为老子一书中的自然可以理解为:1.自然界的自然;2.自然而然的运行方式;3.无他无外力;4.无人为或无为等。

这些词语都是自然之意。

老子的思想就是建立在自然这样的含义之上。

它是排除任何外来的附加因素而以自然本身及规律特征来说明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形成,并以/自然0的思想来解释一切直至社会的和谐。

二、/自然0是道的本性及最高境界/道0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也是最高概念,天地万物在/道0的意义上是平等的,都是按照自己的状态存在的。

/道0是宇宙万物之本,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0[2]这说明老子的/道0从本体论上说,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源,一切都产生于道。

接下来老子又对/道0作了具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0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其意就是:如果可以说清楚解释明白,就不是真正的/道0了。

老子的/道0包含了万物之理,它是没有实体的、永恒不变的,又是无法赋予其名称的,因为不论你将其称作什么它都将只局限于你所将它称为的物质而失去了它/道0的特性。

老子认为/道0是无相的、无声的、无形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0所以也就无法名状,故称/无名0。

/无名0是道的本体,而/有名0是道的作用,显示万物的界限,而道的最大本性也是最高境界就是/无为0。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

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

0一切事物的存在与长养,包括宇宙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道0并不以外在的强制力去约束它,正体现了老子/自然无为0的精神特质,这也正是/道0的最高境界。

三、/自然0辩证法老子的道还包含了许多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而老子这些辩证法思想也正是在观察了许许多多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之后才形成的,因此/自然0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源泉。

站在天地之间的老子从源源不断的水中,从未雕未琢的木中,从用之不勤的牝中,从专气致柔的婴儿身上看到了辩证法的亮光和风彩。

水是老子生活的内容,也是他思考的对象。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

其无以易之。

0在老子的眼中,水是天地间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却能冲击最坚强的东西,这一点没有什么能替换。

水的品性启示着老子,老子把它概括成柔能克刚这样的法则。

/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0实际上,老子在这里已经把自然现象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中包含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柔弱和刚强本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可以说,水是老子开启辩证法的钥匙,正是在水的/弱之胜强,柔之克刚0的启示下,老子才发现了一系列的辩证关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万物皆在生生化化反复地运转着,天下万物皆从有之中而生,可是这个/有0还是从/无0生化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有0和/无0相伴而生,而/长0和/短0相恃而现,/高0和/下0相恃依倚,/音0和/声0互为和合; /弱0和/强0相互转化,/前0和/后0互为随从。

在生活中,/美0与/丑0、/难0和/易0、/正0与/邪0、/善0与/恶0都是相伴构成的,即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隨。

0而任何一对矛盾都是使事物达到和谐的内在动力,所以/自然0是老子辩证法的/原版0。

四、/自然0认识论老子认识论的主线是排斥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作用的,他的认识论应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且是理性直观的认识,这是他认识论的核心。

其认识论的直观特性集中在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玄鉴0。

其意就是内心光明,心灵深处明澈如镜,以致于能清晰地观察到事物。

/清除玄览0就是涤除妄见、先见,使心灵封闭保持虚静无杂念的自然状态,不受他然的影响,不以任何先入为主的思想来面对认识对象,从而深察及微观世界,远则照见一切,然后观察纷繁的事物现象探求自然世界的源流。

因此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0即足不出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户向外窥望,能够见天道。

出去的越远所获得的知识越少,圣人不出行便知道一切,不用观察现象便能明察事理。

老子又说学的越多对于认识道越有减损,应将浮华的知识减损再减损才能达到无为无我的境地,方能体认到道。

这乍听起来很神秘,但实际上就是要求人在认识时要保持心灵的/自然0状态,不要有人为的、他然的、主观的等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

老子这种认识论有一定的道理及合理之处,其合理的思想得到稷下道家的采纳和发扬,及至荀子也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改进,提出/虚一而静0的认识方式。

他说:/虚一而静,谓人之大清明。

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纷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裹矣。

,,夫恶有蔽矣哉!0(5解蔽6)很明62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显,荀子在此处也是讲究心灵的自然状态,保持心灵的宁静专一,保持大大的清明状态才能不受/他然0的干扰,这也是通过解蔽的方式来达到/自然0认识。

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自然0认识之道,但是应该清楚荀子的认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的,这已经完全不同于老子神秘的理性直观的认识论了。

但在认识方法上毕竟有相同之处,都讲究心灵的/自然0。

五、/自然0治道/道0作为万物的本源,道法自然,万物皆法自然,人及人类社会亦是如此。

/自然0体现在国家社会的治理上就表现为/无为0的方法,即任凭人、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行,作为统治者不应该推行统一的政策规范人类社会,要给每个人以自由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使社会自然运转。

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后而义,失义而后礼。

0仁义和礼被老子看成大道不行于人的结果,是巧伪与奸诈的根源,后来庄子更进一步地提出礼教和仁义是对人性的戕害,所以道家主张人们的生活应该遵循其真性即自然本性生活,/无以人灭天0,即不要拿人为的规则去改变乃至毁灭人的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