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分子证据表明--中国是水稻起源的唯一地!
生物信息学的追踪研究表明:大约在8200年到13500年前,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即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首次证实了水稻 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科学院、中国水稻所等: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 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 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 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 稻。粳稻和籼稻之间的分离发生在3900年前。
5 秧苗期肥水管理技术
稻谷浸种温度与吸水时间的关系
温度越高,浸 种时间越短
温度越低,浸 种时间延长
粳稻浸种时间 比籼稻要长
种子发芽出苗期
施基肥和开沟做畦:
播种前1d~2d施基肥,氮肥3~4kg/亩(纯氮),磷肥 5~6kg/亩(P2O5),钾肥3~4kg/亩(K2O) 秧田肥水管理:
播种后保持畦面湿润无积水,沟中有水2cm;1.5叶 开始灌水,保持畦面有水覆盖即可;2.5叶期开始保持 畦面水深1.5cm直到移栽;
• 粒 肥:插穗期。
底肥 蘖肥
穗肥
粒肥
7 不同生长发育期水稻对水份的需求
• 移栽期:阴天无水层,晴天保持 5~10mm 的水层 • 返青期: 早稻和中稻保持20mm的水层,晚稻保持30~40mm
的水层 • 分蘖期:施用除草剂后保持 20~30mm 的水层 3~5天,保持
0~20mm 的水层进行分蘖,达到预期苗架后排干水 • 幼穗分化期: 到2叶露尖后灌水并保持 20mm水层,等到自
• 20世纪60年代,陈永康提出了“小株密植”高产理论,即 “好种壮秧、小株密植、合理施肥、浅水勤灌”的技术模 式,创造了北方寒地水稻高产纪录
• 20世纪60-70年代,矮杆品种的成功培育与广泛应用,形 成了“壮秧、足肥、早发、密植、多穗高产”的技术模式
2 “穗粒兼顾型”栽培技术
然耗干后复水至 20mm 水层 • 插穗期:保持水层,利用水调节温度 • 灌浆期:保持水层20mm,早稻收获前5天、晚稻收获前7
天 排干水
8 排水晒田的作用
• 在达到预期苗架2叶前或达到预期苗架的70%~90%分蘖时 开始晒田,田间出现5mm宽的裂缝且人站在田中不会湿脚 时开始复水;在小块田四周开沟、大块田开井字沟的方法 增加排灌质量
稻作起源地之一。
1993年仙人洞/吊桶环发掘
水稻是我国的民族产业-历史悠久
工具文化: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
稻作农耕工具证实--稻作工具是随着稻作农耕技术的不断提高 和稻作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进的。
加工文化: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杵臼的
使用已相当普及并且逐步改进。歇后语“米臼捣石灰——白 杵”“米臼捣沙——实言(石研)”借舂米米臼来说理,也 是对这种舂米器具的形象记述。
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中国
自古以农立国,先秦时期即以稻为饭食,还将稻米用来酿酒, 酒为祭神不可或缺的贡品,此外各式各样慧心巧手精致的米, 在传统岁时节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储藏文化:中国稻米储藏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已发现了
汉代地上粮仓。《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有“夫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此无道之大经也”的论述。
2.5 ~ 3叶期施用尿素每亩3kg; 4叶期施用尿素每亩3kg ,钾肥每亩5kg; 移栽前6天每亩施用尿素6kg作送嫁肥,喷施长效杀 虫防病药。
6 大田肥水管理技术
• 底 肥:有机肥、复合肥; 移栽前施用;
• 蘖 肥:返青期至达到最高 分蘖2叶之前;
• 穗 肥:双季稻在插穗前20 天;单季稻插穗前35 天和插穗前15天;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开场白:水稻及水稻文化
栽培稻起源之争--中国or印度?
1928年,日本加藤茂范根据稻种的形态、杂种结实率及血 清反应,将栽培稻种分为印度型亚种(籼稻)和日本型亚 种(粳稻)。
丁颖1956年发表了《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 及其演变》,将籼稻定名为籼亚种,粳稻 定名为粳亚种,引起了国际轰动。
五丰优华占:
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争夺大战
• 金色农华:600万元
• 中国种子集团:1000万元
•西科种业:1600万元
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 香米基因专利事件及反思:
美国Ricetec公司将泰国香稻中的香稻基因注册为专利,限 制了泰国、印度等传统香稻出口国的香稻资源利用,是“种 中国豆侵美国权”的又一翻版。 基因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种质资源尚无知识产权,而从种质 资源中分离出的基因或者用种质资源育成的品种不仅有知识 产权,而且常常是价值连城!
景观文化:“春疊根根银带,夏翻道道绿浪,秋壘
层层金阶,冬锁条条苍龙”描绘的是梯田四季的景色 变化。
水稻育种的三次革命
为解决粮食问题,高产一直是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高产育种始终居国际领先地位
♂ F1 ♀
96 年 启
动
超
级
水
稻
研
究
50年代末绿色革命 70年代杂种优势利用
( 2t/ha-4t/ha) (4t/ha-6t/ha)
• 在20世纪9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联合对万年县仙人洞和吊 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15000~20000年前的野生 稻植硅石和12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
• 万年考古发现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
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证明了赣鄱
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
区,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
一、水稻的类型及肥水管理要点 二、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简介 三、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 四、早稻直播技术 五、水稻抛秧技术 六、再生稻栽培技术 七、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
一、水稻的类型及肥水管理要点
1 普通栽培稻分类
2 籼稻和粳稻的主要区别
3 粘稻和糯稻比较
4 早、中、晚稻生长发育期比较
• 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减少无效分蘖 • 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有毒物质 ,增加土壤氧的含量 • 改良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防止倒伏 • 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
二、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简介
1 “穗数型”栽培技术
•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矮秆品种替代高秆品种大 面积应用,栽培上采取了增加密度和氮肥的措施,通过增 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扩大库容量和光合叶面积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