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导入: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
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合欢树】又名: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
落叶乔木,伞形树冠。
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
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
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
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果实为荚果,成熟期为10月。
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检查字词整体感知2.作者简介——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当代著名作家。
原籍河北涿县,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后患严重的肾病,开始做透析。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散文: 《我与地坛》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给下列字词注音:够呛瘫痪针灸虔诚胯上烫伤惊惶侥幸召唤瞎逛侍弄敷熏2.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6)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索。
3.诵读课文1--6段梳理: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时间顺序: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年轻美貌热爱生活调皮活跃童心未泯争强好胜二十岁双腿残废不再年轻全副心思为我治病心灰意冷隐忍退让励我写作抱着希望三十岁小说发表积劳成疾思念感怀不在人世母亲从外貌到性格的巨大变化甚至反差说明了什么?思考: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无私无怨坚强执着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背记字词2.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与思考”。
3. 预习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合欢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六、情感升华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珍爱自己的母亲吧!寻遍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此爱你的人了!无论走到哪里,母爱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是你前进的保障。
七、教学反思这篇散文确实感人至深,但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
其实母爱、感恩、珍惜都不用教,它们只需要感受、提醒即可。
本节我从“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发现人物,发现作者笔下真实而又伟大的母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展示目标:(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纠正)1.检查字词2.作家、作品3.文章第一部分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年轻美貌热爱生活调皮活跃童心未泯争强好胜二十岁双腿残废不再年轻全副心思为我治病心灰意冷隐忍退让励我写作抱着希望三十岁小说发表积劳成疾思念感怀不在人世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研读7-12段)1.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2.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的悉心培育,为什么?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4.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深刻涵义?5.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母亲与合欢树的关联。
找出文中的句子:合欢树路边的“含羞草”第二年没有发芽第三年长出叶子第四年(长大)有一年开花了母亲种在花盆不舍得扔常去侍弄栽在窗前的地上(念叨)已不在人世小结:母亲执着地培育合欢树。
2.思考: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的悉心培育?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的成长和作者的成长非常相似,合欢树的成长则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同时母亲亲手栽种的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生活对儿子的希望,因此也象征着母亲。
故可以说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3.“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可以去却不想去)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想去却不能去了)4.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深刻涵义?……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明确:合欢树长高了,母亲的爱也还在延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恩惠着那个窗前的孩子,而那个孩子仿佛正延续着我的生命、我的记忆……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5.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①线索:串连起母亲、我、孩子②情感载体:承载着母亲的爱,我的追忆。
③象征意义:希望、信念、爱……以物为名的散文,物中常有人、有事,是某种情感的寄托,某种精神的象征。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合欢树的象征意义:①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作者的象征。
②忘记了合欢树,不愿提起→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很想看看合欢树,悲伤也成了享受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2.句子理解: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
怀念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或积累赞颂母亲的名言。
母亲的颂歌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仿佛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2.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及练习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六、情感升华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年龄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
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
所以,我们写作文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七、教学反思文学不是科学,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课结束后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给学生们更多的回味和思考,让学生走进母亲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缺点:诵读较少,新课改理念贯彻不彻底,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呈献自己的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