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中职职业 语文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合欢树》教学设计

几时才懂爱设计亮点——《合欢树》教学设计1。

时空视角,深读文本不惑之年的作者回看成长中的三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对母子亲情的理解始终是“错位”的:少年自负,青年自闭,壮年自责,母爱的诗意与卑微在当时都被“我”忽略或误读了,而当时空都被拉远后,作者才慢慢从这几段失衡的母子关系中,在爱与误,成长与悔恨之间参悟了母爱和生命的真谛,以“了死生”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几时懂爱”的心路历程.涵咏文字,咂摸文本是教学之始。

2.开放有界,出入文本本设计由两个开放的主问题作引领分别解读情感的“悔恨”和手法的“象征”,又分别对主问题进行了分层解读,这就使课堂的讨论既关注学生自我的表达与建构,又有了言论的边界,不至于陷入脱离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之体。

3。

躬省自身,体悟文本从被误认为“含羞草”而养在瓦盆中,到发现是一株有生命力的“合欢树”,母亲“养树”与“养人"的过程有着一种天然的融合,于是她才逐渐明白“爱不仅是呵护,还要放手”,而“我"也是在岁月流转的过程中才慢慢读懂了母亲这种“爱的方式”,所以“爱”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学习的。

由人知己,使学生读有所悟,这是教学之法.设计理念1 / 11.由“文章意识"向“文体意识”转变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强调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

而文体意识的确立,是正确而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的必要前提。

因此从“散文是揭示作者秘密”的文体特征出发,解读作者情感的秘密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解读象征手法的秘密则是本课的难点.由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2.由“知识传授"向“组织学习”转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重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以深入浅出的“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主动而有序地进行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从而实现“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向“由内而外的建构方式”的学习行为转变,这是本次设计的落脚点。

文本分析1。

单元要求《合欢树》选自高教社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与欣赏,多角度地理解“人性美”。

2。

文本特点《合欢树》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因此对本文第一层次的显性解读是“母爱深沉”,而第二层次的隐性解读则是“爱的悔悟”,若能读出文体形式的质朴、白描,则是进入了本文阅读的第三层次了。

学情分析1。

“母爱”是个概念名词从学生平时的习作来看,90后的孩子对亲情的体验,多半是与物质相关的,所以虽然常写“母爱",但情感体验非常粗糙。

站在当下自我的立场,学生几乎无法主动去观察和思考“母爱”表现形式的卑微与内涵的伟大。

所以对于《合欢树》,学生读出显性的“母爱”是不难的,但这还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让“母爱”的体验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则要通过对“我的悔悟"的解读,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非诗意”的亲情面前睁开眼.2.“象征"是种含蓄手法1 / 1对于合欢树出现位置和成为标题的理由,小孩出现的目的和意义,这些象征涵义的解读,是学生自读时的疑点和盲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所以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半部分对人的“追悔"和后半部分对树的“情怯”之间的因果联系,才能帮助学生读懂作者借用象征手法想要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独特感悟,挖掘出物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梳理三个阶段的母子关系,学习从关键词句的筛选与归纳中解读作者的情感;2.通过对“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的解读,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画“母子天平”,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2。

通过创设情境,用续写、仿写的方式,学习表达自己对亲情、生命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切体会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学会在生活中细腻地感受爱,准确地表达爱。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对母子情感“错位”的解读,体味作者对爱的追悔。

2。

难点:通过对合欢树及孩子的赏析,品味象征手法内敛而充满张力的言语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1 / 1预习作业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并在文中为自己的观点圈划相关依据1。

算一算: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几岁?2。

数一数:在文中作者写了几个自己?3.写一写:请各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回忆的每个自己。

算一算数一数写一写第1个自己在_______段________的自己____岁的我【设计意图】1.提供视角。

通过“算年龄”,提示学生本文是作者年近不惑,回首往事才有的感悟,为课堂解读作者为什么会最后说“悲伤也成享受”提供阅读视角。

2。

梳理选材.通过“数自己",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对三个时间段的母子关系引起有意关注,为课堂解读“几时懂爱"的历程确定讨论区间。

3。

推进思考。

通过“写自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材的必要性,为课堂解读本文的隐性主旨“爱的追悔”作铺垫.教学过程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1 / 11 / 1二、 批文入情 解读悔悟(15分钟)预估三:三十岁的我理由:那时的我成名、自责、痛苦、逃避…… 母亲离世(我深陷孤苦,无法倾诉:最痛苦)(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画“母子天平”,梳理文本内容)【教学落点】1.在回忆中,“我”看见了怎样的自己? (预习反馈:写什么) 2。

“后来” 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几个“自己"?(选材依据:为何写) 3.“最深刻”的理由是什么?(细读手法:怎么写) 小结:年届不惑,“我"终于在悔悟中懂得了“爱"2。

通过画“母子天平”,梳理作品中母子情感重量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理解作者“爱的追悔”。

2.引导学生从我与母亲心理关系上的“错位”,来梳理作者“爱的觉醒”的过程。

三、 情动辞发 解读象征(15分钟)(二)追忆的通道—-“我”读树对于曾经住过的小院,去还是不去,我为什么会纠结好几年?【教学预估】去:1.看看母亲住过的房(重游故地,回味也是一种安慰) 2.看看母亲处过的人(聆听往事,唠嗑也存一种温情)3.看看母亲种过的树(见证希望,遗憾也有一种弥补)4.看看树下的孩子(空间相似,心却隔一道鸿沟) ……1.通过对作者矛盾心情的解读,学习他在文本结构和文题选择上的匠心独运。

1.用“矛盾”心理激趣,引导学生在开放有度的主问题探讨中,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授课步骤 授课内容 学生学什么 设计意图母苦子残母逝 子悲母美子聪102030三、情动辞发解读象征(15分钟)不去: 1。

院里有母亲住过的房、母亲处过的人、母亲种过的树(触景生情,回忆痛彻心扉)2.院里有曾经生活过的“我”的影子(物是人非,悔恨无处安放)……【教学落点】1.“看树”还是“不看树”,纠结的原因是什么?(合欢树的象征义)2。

树下的“孩子"是曾经的“我”吗?(孩子的象征义)3.在逃离又回归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伤也成了享受"的解读)小结:纠结多年,“我”终于在坦然中领悟了“爱"2。

通过对合欢树和小孩象征义的解读,学习象征手法深入浅出地表明意蕴的作用。

2。

通过矛盾心理的多角度解读,感悟作者由母爱到人生,由个体到群体的生命自醒。

四、字间存情解读照应(8分钟)(三)懂爱的时光-—“我"读母亲作者读懂“被爱”用了几十年,那么如果“去爱”一个人呢,需不需时间学习?1。

学生自由说(3—5人)2.扩充阅读:(一)母亲(起初)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1。

通过梳理母亲“种树"过程和方式的变化,解读照应的“养人”观念的转变过程。

1。

通过重组文本,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文字组合可达成不同的表达效果.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四、字间存情解读照应(8分钟)(二)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小结:养树多年,“母亲”终于在融通中学会了“爱"2.通过对比阅读,发现“爱与被爱”都需要学习,理解爱中所蕴含的理解、辨识与体悟的意味。

2.通过从“草”至树的辨识过程和从盆栽而至移植地上的种养过程,理解希望与爱的含义及方式的掌控。

五、流转情长躬省吾爱(3分钟)(四)课堂的回响——我见“我”(播放亲子的照片组合,背景配乐《时间都去哪了》伴奏)母亲历经绝望才懂得如何去爱,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史铁生年届不惑才读懂母爱,领悟的,是无边的悔恨;老师也是身为人母才懂亲情的无私,体会的,是深深的愧疚;那么同学们呢?在每个有限的生命区间里,我们几时才懂爱?在习以为常的亲子之爱面前,我们何时才懂爱呢?【作业选择】作业一:找找相似的自己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选自朱自清《背影》)1。

通过经典情景再现,引起学生对自己在亲子关系中“错位”的思考,尝试改变不必要的“倔强",做一个“懂爱"之人.1。

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反躬自省,内化主旨。

授课步骤授课内容学生学什么设计意图1 / 1五、流转情长躬省吾爱(3分钟)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请你也写一写“曾经的自己”,字数不限。

作业二:说说后来的自己生命之于每个人都是单趟的旅行.沿途的风景,究竟什么是最值得珍藏的,或许只有“后来的我"才能说得清楚。

当光阴流转,翻开记忆的老照片时,或许我会说:现在我_____岁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于是,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