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六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生活中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
(3)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坐地日行八万里【赤道】)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记住这些数据: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O( 0O纬线叫赤道)—90O N/S 0O(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O代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W,中低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
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7、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点]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3、地球上的五带(课本: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三节地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能判断大小)方向、(指向标、经纬网、习惯上)图例(课本P14图)。
2、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重点: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8页,第2题、第4题、第5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七大洲:亚洲(面积最大)、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亚洲和大洋洲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西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北半球]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2、板块运动特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补充第一章内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两大火山地震带:(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1)、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
(2)、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3、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5页,第④小题。
例如解释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章天气和气候必背知识点整理:李保胜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无云表示晴天。
3、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判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大。
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对人体健康越有害,影响越严重。
4、人类活动对大气状况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为此,人类应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是日平均气温。
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离地面高度米。
通常情况一天观测四次,8时、14时、20时、2时。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最高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
一年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1)纬度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度。
4、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还包括降雪和冰雹等。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4、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受气压带风带影响: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安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3)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中纬度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部地区降水少;(4)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气候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与分布规律:2(1)、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
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4、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着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和人种1.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不同。
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2.人口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增长快原因是二战以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教育逐渐提高,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所以人口增长快。
4、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现在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地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
5、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欧洲人口以及北美洲东部的稠密是因为:这些地区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是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
6、哪些地方人口少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7.人口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使得人们为了满足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1)短时间内人口增长过快,使得人均水资源减少,用地面积增加,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气候环境,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危机。
(2)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慢或者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际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8. 各国是如何协调人口问题的:中国计划生育;印度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法国是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鼓励生育。
9.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10.人种主要分布图:白种人:非洲北部,欧洲,亚州西部,大洋洲的东南部,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