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12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K12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过程】大家在小学都学过科学这门课,那么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么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通过软排球的例子和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数据分析使学生继续深入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现在我们通过科普书刊学习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遇到苦难要有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学习到了地球形状过程,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板书:2.地球的大小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我们的地球如此之大,为了便于我们认识地球我们制作了地球仪。

阅读课本,回答:1.地球仪的定义?2.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区别? 3.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地球绕着一根假想轴进行旋转,这根假想轴叫地轴。

而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五带分布图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经线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数量特征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

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1、教师提问: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月日太阳直射纬度季北半球节受热程度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北极北极圈以北北极圈以昼南夜赤道长赤道-南极短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南极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地球的运动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公转四季变化一年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见《地理填充练习册》七、个别与重点辅导略八、反思与反馈记录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地图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