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


酸碱度:血清学反应通常用pH6~8,过酸或过碱都可使
复合物解离,pH值在等电点时,可引起非特异凝集。
振荡:适当的机械振荡能增加分子或颗粒间的相互碰撞,
加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但强烈的振荡可使抗原抗体 复合物解离。
杂质和异物:试验介质中如有与反应无关的杂质、异物
存在时,会抑制反应的进行或引起非特异性反应。
原理:将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相应的
抗原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所标 记的荧光,以分析示踪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
荧光素:荧光色素是能产生明显荧光,又能作为染
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最常用的是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荧光抗体染色
染色方法
荧光素
抗抗体
抗 补 体 定
反应系统 已知抗原 (抗体) 待检血清 (抗原)
指示系统
绵羊红 细胞 溶血素
反应结果的判定 如溶血则 为阴性
如不溶血 则为阳性
补体
中和试验
概念:根据抗体能否中和病毒的感染性而建立的免
疫学试验。
原理:病毒与抗血清中抗体特异结合后失去感染易
感动物、鸡胚或细胞活性。
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
含有共同的抗原决定
其他抗体相结合。
簇,则发生交叉反应 。
反应的二阶段性
第一阶段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 合阶段,此阶段反应快、 仅数秒至数分钟,但不 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可 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 应慢、需数分钟、数十 分钟或更久。
敏感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还具有高度敏感
最适比例与带现象
前 带
后 带
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种
结 合 是 可 逆 的 , 结 合 条 件 为 0℃ ~ 40℃ 、
pH4 ~ 9 。如温度超过 60℃或 pH 降到 3 以下,
或加入解离剂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重
新解离,并且分离后抗原或抗体的性质仍不
改变。
用已知测未知
以能使100%红细胞不发生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HI 滴度,以2的指数表示。
沉淀试验的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
的抗体结合,在适 量电解质存在下, 经过一定时间,形 成肉眼可见的白色 沉淀,称为沉淀试 验。
沉淀试验的类型
环状沉淀试验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
环状沉淀试验
方法:在小口径试管中进行。
1.样本稀释
2.加样 3.温育 4.洗涤 5.加酶标二抗 6.温育
7.洗涤
8.加底物 9.避光显色 10.终止反应 11.结果测定
所有的血清学试验都
是用已知抗原测定未
知抗体,或用已知抗
体测定未知抗原。
影响血清学试验的因素
电解质: 血清学反应须在适当浓度的电解质参与下,
才出现可见反应。0.9%氯化钠溶液。8-10%
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抗原、抗体
分子运动速度越快,这可以增加其碰撞的机会,加速 抗原抗体结合和反应现象的出现 。

血清学试验的类型
凝集试验
沉淀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中和试验 免疫标记技术
凝集试验的概念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
在红细胞、乳胶等颗粒性载体表面的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 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 复合物互相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 团块,称为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的类型
举例
IBDV
9~11d鸡胚
24~48h 鸡胚死亡 鸡胚不死亡
IBDV +抗血清
9~11d鸡胚
免疫标记技术
抗原与抗体结合了,但复
合物小,不能通过凝集或 沉淀用肉眼观察到。
该怎么办?
将抗体或抗原联结在一个特定
的易于检测的物质上,通过检
测特定物质的存在,间接反映 抗原抗体发生了结合。
荧光抗体标记技术


间接凝集试验
概念: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
类型:
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体连接后,再与相应的抗 体或抗原作用,所出现的 特异性凝集反应为间接凝 集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原理
红细胞
抗原
致敏红细胞
被检抗体
致敏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





凝集强度判定 + (100%红细胞凝集):边缘不整齐,有红色颗粒布满孔底) ± (50%红细胞凝集)V型孔:孔底可见红色颗粒,中央有少量 红细胞沉淀 - 红细胞呈点状沉于孔底,无红色颗粒。 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该病毒的红细胞 凝集滴度,即一个凝集单位。如表18-1-1的病毒血凝滴度为27, 即将病毒原液作27倍稀释,其中含一个血凝单位的病毒。 由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中需要的病毒液应含4个血凝单位,因此, 需要对原病毒液进行25倍稀释。
原理:试管内,下层沉淀素与
上层沉淀原在液界面应形成白 色沉淀环。
用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试
沉淀原
白色沉淀环
沉淀素
验,如炭疽杆菌的 Ascoli 试验、 链球菌的血清型鉴定、血迹鉴 定等。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原理
1%琼脂凝胶孔径为 85nm,能使许多可溶性抗
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当抗原与抗体在凝
胶中的一定位置上相遇时,则两者结合形成
沉淀线。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类型
单向单扩散
单向双扩散
双向单扩散
双向双扩散 方法 用途
双向双扩散方法
此法系采用1%琼脂倒于平皿或玻片上,
制成凝胶板,可按需要打孔。将抗原、
抗体分别滴入孔内,放置湿盒中,在
37˚C湿箱中24-72h后观察。


双向双扩散用途
试验方法 间接法:用于测定 抗体 夹心法:用于测定 大分子抗原 双夹心法:用于测 定大分子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
目前已广泛于应用多种细菌病和病毒病
的诊断和检测。如猪传染性胃肠炎、鸡
新城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伪狂犬
病、蓝舌病、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 传染病的诊断和抗体监测常用此技术。
方法:
抗原的比较和鉴定:在抗原 与抗体孔间形成沉淀带。每 一种抗原成分出现一条沉淀 带。如两个相邻孔之间抗原 相同,则沉淀带融合,如1、 2;抗原不同,则互相交叉, 如3;部分相同则部分融合, 另外不同部分则交叉,如4。
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技术是把凝胶扩散
试验与电泳技术相结合的免 疫检测技术。即将琼脂扩散 置于直流电场中进行,让电 流来加速抗原与抗体的扩散 并规定其扩散方向,在比例 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带。
性的特点,不仅可检测定性,还 可以定量检测微量、极微量的抗
原或抗体。


抗原与抗体结合,其比例适当时才可出现肉眼可见反应。抗体 除IgM是5价,SIgA 4价外,一般抗体都含有两个结合位点(二 价);抗原则根据分子大小,有10~50个不等的结合点。当抗 原抗体比例适当时,两者结合后,尚有未饱和的结合点,可以 继续与游离的抗体、抗原或与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未饱和点相联 结,逐渐形成愈来愈大的复合物,出现了肉眼可见反应。比例 最适合,出现反应最快,反应产物愈多。 如果抗原或抗体过多,抗体和抗原结合点的聚合一开始时即达 到饱和,形成小的复合物则不能继续与相邻抗原、抗体结合, 不出现可见反应,谓之带现象。
方法:在试管中进行。 特点:准确、耗时。 用途:定量试验,如
诊断布氏杆菌病,测 定抗体的凝集价。

结果判定 结果用“+”表示反应强度。 ++++:液体完全透明,菌体完全被凝集呈伞状沉于管底。


+++ :液体透明,菌体基本被凝集沉于管底。
++ :液体不甚透明,管底有明显的凝集沉淀。 + :液体透明度不明显或不透明,有不明显的沉淀或有沉淀的痕迹。 — :液体不透明,呈均匀混浊,管底无凝集。有时有少量菌体集中于管底中 心,呈脐状,但振摇时,立即散开呈均匀浑浊。 以出现“++”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即为该份血清的效价,又叫凝集价。大动物 (马,牛,骆驼等)以凝集价1:100以上判为阳性,1:50的凝集价判为可 疑。中小动物(猪,羊,狗等)以凝集价1:50以上判为阳性,1:25的凝集 价判为可疑。 如对照管不符合要求时,试管须废弃重做。
抗体
抗 原 直接法
间接法 抗补体法
酶标抗体技术
原理:将酶分子标记在抗体或抗原分子上,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及酶的高催化活
性进行检测。
用于标记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碱
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

酶标抗体技术分类
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
概念: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
参与下,直接结合,凝集成团的现象,
称直接凝集试验。
类型: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玻片法和试管
法。
1.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在玻璃板或瓷
片上进行。 特点:简单、快速。 用途:定性试验,如 细菌鉴定、血型鉴定 等。
2.试管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理
通过化学方法将酶与抗体结合
起来。酶标记后的抗体仍然保 持着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免疫 学活性及酶的催化活性。酶标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酶标 抗体-抗原复合物。复合物上的 酶,在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催 化底物分解,使底物中的供氧 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 氧化型,呈现颜色反应,用肉 眼或酶标仪判定结果。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试验的概念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
血清中,所以将体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