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1)一.罗可可时期瓷器 (2)1.罗可可时期的德国瓷器 (3)2.罗可可时期的法国陶瓷 (3)3.罗可可时期的英国骨灰瓷 (3)二.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 (4)三.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4)四.罗可可时期染织工艺 (4)五.罗可可式家具工艺 (4)1.法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2.英国“乔治时期”的家具 (5)3.德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4.意大利的罗可可式家具 (6)5.西班牙的罗可可式家具 (6)18世纪,一种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风格出现于法国宫廷,由于它吻合了王公贵族的审美需求,很快就在欧洲宫廷中盛行起来。
这种风格被后来的艺术家们成之为“罗可可”。
“罗可可”(Rococo)是法文“罗卡伊尔”(意为岩石)的复合字,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
在英意德等国它则指18世纪中期。
罗可可风格的形成有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当时的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它们是罗可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其次,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已在某些额方面呈露出罗可可艺术的端倪,两者具有较为相同的宫廷艺术的一致性,罗可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的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
另外,18世纪的欧洲普遍收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罗可可式工艺美术纯粹是宫廷艺术,它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其创意多用C形、S形和涡卷型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你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
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华贵妩媚,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
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精巧的发展和提高。
但由于宫廷性质的局限,它最终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以致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
尽管如此,罗可可式工艺美术还是与巴拉克工艺美术一起,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上继古希腊、古罗马以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一.罗可可时期瓷器16~17世纪,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诸如瓷器、玉器、漆器、织物、象牙雕刻等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
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及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甚至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价值一度超过黄金。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瓷器的热潮。
1709年3月,随着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欧洲陶瓷工艺的发展不如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8世纪欧洲的瓷器业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德国的麦森窑、奥地利的维也纳窑、法国的塞夫勒窑、英国的斯普特窑、丹麦的哥本哈根窑等在世界陶瓷史上共同谱写了一页光辉的篇章。
1.罗可可时期的德国瓷器欧洲历史上第一件白釉瓷器的诞生,为德国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1710年1月23日,国王诏令在德累斯顿20公里之外的阿尔布雷斯茨堡建立了“麦森王室瓷窑”。
没多久,麦森窑就生产出了无柚杯、施釉杯、磁盘、碗钵等复活节王室用瓷,从此名声大振,作品逐步传至世界各国。
此后麦森窑的瓷器制作工艺可谓硕果累累,伯蒂格尔、且恩豪斯、斯特采尔、赫罗尔特、坎得勒等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1717年,通过重金收买,麦森窑技师兼画匠坎列德·凡格尔来到维也纳,于次年5月27日开设维也纳瓷器工房。
接着,他又与麦森窑最熟练的技工斯特采尔秘密联系,并以高薪和无偿提供住房为条件,最终把他吸引到维也工房。
1719年,斯特采尔提议采用麦森窑使用的瓷土。
于是奥地利的维也纳窑很快就烧出像麦森窑一样的正宗瓷器。
2.罗可可时期的法国陶瓷18世纪初,法国因战争耗费了大量资财,政府便提倡用釉陶器来代替金银作为餐具,有陶工艺因此得到发展。
尽管釉陶受到富裕的市民和中产阶级的欢迎,但宫廷和上流社会为了显示富有和高雅,对瓷器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
法国自1769年开始就掌握了硬瓷烧制的方法,但18世纪法国主要是以软质次为主。
塞弗尔瓷窑是法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路易十五的宠姬蓬巴杜夫人就是该窑的庇护者。
塞弗尔瓷器的装饰特点是在器皿的两面中央绘以罗可可式的装饰纹样,多以青、绿、黄或玫瑰色为底。
1757~1764年,该窑产品大多是蓬巴杜夫人所喜欢的玫瑰色底,所以亦称“玫瑰色蓬巴杜式”。
3.罗可可时期的英国骨灰瓷18世纪的英国,继承了中世纪窑业传统的窑都——斯特弗德希地区相继出现了威尔顿、韦奇伍德、乔希亚·父子等著名陶艺家,迎来了英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年。
而骨灰瓷的研制成功,又将英国的陶瓷生产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748年鲍屋窑的创立者玛斯·弗赖伊首先在软质原料中掺入骨灰,发明了软质骨灰瓷。
软质骨灰瓷是讲40%的骨灰混入坯土进行加工制作。
伦敦的切尔西窑、利物浦窑、斯托克窑等皆有生产。
小乔西亚·斯普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工艺,又研制成功了硬质骨灰瓷,使骨灰瓷的质量达到第一流水平。
硬质骨灰瓷是用康沃尔瓷土、黏土和高岭土与骨灰混合烧制而成。
二.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在欧洲,罗可可艺术风格虽然发源与法国宫廷,但豪华玻璃工艺制品的中心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
这一时期,维纳斯的玻璃工艺在材质、造型和装饰上又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玻璃工匠很快就适应了弥漫全欧的罗可可风格,并向欧洲各地的宫廷推出了大量精美豪华的玻璃工业制品,备受王公贵族们的青睐。
三.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用的餐饮具、饰盒、鼻烟壶等物品上,另外唉挂钟、镜框以及家具的装饰上也被广泛采用。
不论用于何处,罗可可式的金属工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在此时都变得柔软而温馨,令人倍感亲切。
这一时期工艺作品很少有纯金属的,一般都是以金属为主,兼搭宝石、陶瓷、玻璃等其他材料制成。
四.罗可可时期染织工艺17世纪后期,欧洲织物工艺的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到了法国。
进入18世纪后,法国的织物工艺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欧洲其他国家的织物工艺也有一定发展。
从8世纪30年代开始,罗可可式的染织纹样在欧洲大体形成。
它的特点一是自然主义的植物纹样表现,二是构成上注意非对称性的处理,三是更多的表现了绘画型的特点,如丰富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处理。
五.罗可可式家具工艺总体来看,欧洲的罗可可式家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在后期巴洛克式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和做工精巧的风格特点,带有明显的宫廷贵族气息;二是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均受东方工艺风格的影响,作品不乏东方情调;三是虽同属于罗可可时期,但各国的家具工艺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其风格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另外,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灿烂的繁荣局面。
1.法国的罗可可式家具法国罗可可时期的家具工艺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
前者是法国家具从巴洛克风格发展到罗可可风格的过渡阶段,其艺术风格被称为“摄政时期风格”。
后者是罗可可式家具真正繁荣发展的阶段,其艺术风格被称为“路易十五风格”。
摄政时期家具工艺的特点,是对后期巴洛克式家具某些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饰,其作品常以优美的曲线表现出一种动感,但又不失严谨的装饰效果。
路易十五时期,家具工艺的特点是新型家具不断出现,新的装饰形式被大量运用。
2.英国“乔治时期”的家具英国工艺美术史习惯把从乔治一世即位至维多利亚女王这段时间称作“乔治时期”。
这个时期长达百余年,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乔治前期即是英国的罗可可时期。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英国的家具工艺一直收到欧洲大陆的强烈影响,尤其崇尚法国式的豪华家具。
但不久,伴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勃发,英国家具工艺越来越明显地放映出民族的特色,他表现在家具造型的简洁优美和装饰的朴素典雅上,当然这只是与法国罗可可式家具相对而言。
3.德国的罗可可式家具由于地理位置和封建割据的历史原因,德国的家具工艺收到法国罗可可风格的影响甚重。
法国摄政时期的家具风格曾在德国诸侯的宫廷引起很大反响。
不少优秀的德国艺术家还频繁往来与德、法之间,对新的家具样式反映极为敏感。
德国家具工艺的地方色彩较为突出,但与法国相比,它们一般都带有质朴而敦厚的特点。
其作品造型比较高大,装饰较为单纯,常采用木片、象牙、铜、锡作为镶嵌材料,也有一些相当华美的作品带有人物、花鸟和龙等装饰图案。
18世纪中期。
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风格在德国盛行一时,诸侯宫廷的家具无不豪华灿烂。
其流行的珍品橱、五屉柜、写字台。
座椅和台桌等在造型和装饰上基本是对法国的模仿,有的宫廷甚至直接采购巴黎的产品。
4.意大利的罗可可式家具法国罗可可式家具在意大利影响最深的地方是威尼斯。
自文艺复兴以来,威尼斯的上流社会便表现出一种享乐主义的倾向。
18世纪,威尼斯的宫廷贵族对法国罗可可式家具的反映较之罗马或佛罗伦萨远为敏感。
5.西班牙的罗可可式家具西班牙的家具工艺虽然也收到法国罗可可风格的影响,却始终味丧失民族风格。
西班牙人喜欢设计色彩明亮、图案生动活泼的家具,同时因本地铁资源极为丰富,故而铁便被作为制作材料。
另外,西班牙还出现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西摩式家具”,它多以象牙、骨片、龟甲或其他材料作为内部镶嵌装饰,有时也雕刻或绘制几何纹样,外部则以红、绿等色的天鹅绒为底,上部以铁质细工装饰,趣味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