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汉字的认识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3班
姓名:张佩琳
学号:07161720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因此做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语言——汉语,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汉语在全世界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大。
外国人学习汉语不光是为了交际,有许多人是为了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汉字学学习和研究的任务。
我们学习汉字学已有一段时间,学习了古汉字的许多知识。
古汉字的内容丰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学习后对古汉字的认识,包括知识整理和自己对古汉字的理解。
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汉字学学习和研究的任务。
我们学习汉字学已有一段时间,学习了古汉字的许多知识。
古汉字的内容丰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学习后对古汉字的认识,包括知识整理和自己对古汉字的理解。
一、汉字的起源
研究古汉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汉字是如何产生的。
因为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汉字的起源问题,我学习到了汉字起源的几种不同的推测。
1、汉字始于八卦,《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于天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以为八卦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八卦符号是以两短横和一长横比拟阴阳两仪,一长横为阳爻,两短横为阴爻,每卦由三个符号互相配合而成的,共有八种。
2、汉字始于结绳,《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说文解字叙》载:“及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
3、汉字始于图画,《路史》载:“颗首作画。
”是关于我国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
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文化遗物中,已发现大量原始人创作的绘
画,其时代距今六七千年。
4、仓颉造字。
从商代、西周到春秋战国,古人卜筮盛行偶尔把筮所得之数记载于卜用的甲骨和青铜器上,可以看出阳爻和阴爻符号及八卦符号的形成。
八卦的卦爻与数有关,是原始社会占法的一种记事符号,从其来源和用途可知,它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
但八卦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会在原始筮占术的有关文字上留下痕迹。
如“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
“学”字金文作,从子从从,像小孩两个手摆弄一个八卦形。
所以说,虽然八卦与汉字体系起源无关,但八卦对汉字形成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结绳,从史料和遗俗看,只是用来帮助记忆,作契约凭证,传递信息,起记事符号的作用。
它不能像文字那样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所以它不可能演变为文字。
那么古汉字的起源,根据专家研究,文字在中国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他们研究认为,河南省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龟壳上的契刻痕迹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汉字的来源是多元的。
二、字形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
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它们各自的特点:
1,、象形,是独体字,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如“日”,“月”。
2、指事,是独体字,有不能独立成字的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的事物。
如“上”,“下”。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
3、会意,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表义的偏旁。
会意字分为以行会意,如“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
同文会意,如“丝”“蚕所吐也,从二系。
”
4、形声,是合体字;偏旁有的表义是形符,有的表音是声符。
如“鼻”,它的形符“自”就是它的本义。
而“璧”本义是端玉环,“玲”的本义是玉声,“理”的本义是治玉。
诸字字义不同但都跟玉有关,“玉”作为形符,表示出它们的字义类属。
简单地得出,汉字字形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过程。
经历了由独体字到以独体字为形符的合体字的阶段。
三、古汉字的时代发展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其形体已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具有相当规模,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二者一脉相承。
六国文字的有各自的特点,因为文字的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文字的行义关系理解较差;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文化自由发展,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
从甲骨文秦系文字,我们不能笼统地把它们看成是一步一步逐一发展而成的过程。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许慎
《汉语文字学概要》徐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