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们对汉字认识程度调查

人们对汉字认识程度调查

调查报告班级:高二(14)组长:支庆组员:叶建进一、课题介绍1.课题题目:“对汉字认识程度调查推及中国汉字传承”组长:支庆组员:叶建进2.背景: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虽然每日和文字数字打交道,但真真正正地关注它的本质的人几乎没有,虽然有人会辩驳我们做的问卷是故意刁难人,但是这些字何尝不是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没有注意的呢?试问:当你在一个地方看到不认识的字时,你会立马去查吗?当你有不正确的读音时,你会认真纠正还是一笑而过?你是否真正热爱你的母语,你的文字?我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就是引导热爱,不能用过量文字堵塞每个人热爱文字的心,有一位老师说过:“当有一天,中国强大到不必受到外国牵制时,我们就不会用我们的母语和外语平分分数。

”重视国语变成了政府和人民应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同样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汉字文化,而如何传承和发扬,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难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科技的冲击,手机控和各种控也越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科技销蚀着心智时,也在危及我们的传统文字的传承,我们选择这个课题,小目的是想提醒同学们平日中多留心文字的规范书写和读音,大目的是想唤醒青少年对文化的重视更好的保留和传承。

资料1:最近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了一篇长篇文章,讲中国人已经忘却了如何正确地书写。

其实,自电脑和汉字输入法在国内广泛使用以来,提笔忘字的现象已是老生常谈。

但是,这次不一样,看到外国报纸批评咱们不会写汉字,感觉挺丢人的。

文章说,许多中国年轻人由于依赖电脑打字和手机短信,因而提笔忘字。

报道中引用中国媒体在今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在受访的2072人当中,有高达83%的人坦承有提笔忘字的问题。

报道当中还采访了一名18岁的大学生,他说连写下“再见”两字,都曾经让他迟疑,因为不确定“再”这个字写得对不对。

而且,不同于国内媒体常纠结于“使用何种输入法才能让人不忘记汉字书写”这样五十步笑百步的话题,《洛杉矶时报》提到了砚台、毛笔这样非常古老的书写工具,也提到了像“宅”这样非常时髦的网络用语,令人感到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或者是中国的文字的关切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这是又一件让人觉得汗颜的事情。

我们的老祖先有一个传说,就是造汉字的人叫“仓颉”,这个人有一个很特殊的形貌特征,他有4只眼睛。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字的诞生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敬畏之情。

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正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已出现了“汉语热”和“汉字热”,把汉语、汉字纳入中小学“外语”教学之中。

在“米”字格上练习写汉字在一些国家已成寻常景观,那些习练汉字的外国人认真、执着的程度,超过了许多中国人。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汉字文在身上,不少外国人把汉字书写当成一门艺术……笔者想起前几日看到的另一则新闻:“日韩书法热暗藏隐性竞争,重视程度都超过中国。

”报道说,在日本,大约有3000万人在练习书法,也就是说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热衷此道;韩国民众对书法普遍较为热衷,习字者逾10万人。

据说,韩国还保留了中国元代的造纸工艺,以楮树皮、叶等为原料手工制造纸张……这不得不令人更有危机之感。

咱们都提笔忘字了,传统书法早就式微了,日本人和韩国人怎么就这么有兴致,耍起了书法呢?虽然没有统计过相关数据,日韩两国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程度应该是不亚于中国的,为什么他们就能不受影响?一位在日本教书的老师告诉笔者,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不仅如此,日本对于孩子的基础书写教育也非常重视,文字书写和书法都是日本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此外,不光学校的正规教育重视书写与书法,社会上研习书法之风也甚盛,随处可见“书法教室”的广告。

而观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

日本人对汉字教育的重视源于一种敬畏。

说到汉字,日本人会毫不犹豫地承认是从中国传承过来的,无一例外地对能写很多汉字的人由衷钦佩。

有趣的是,这种敬畏现在扩展到了欧美人身上,许多留学生在中国人面前写汉字时,经常会说:“对不起,写得不好,请原谅!”这可能并非完全出于习惯性的礼貌,而是发自内心对汉字的敬意,他们把学写汉字看成一个艰难又崇高的课题。

往大了说,文字是传承、是文明,往小了说,中国人以前也经常说“字如其人”。

当成年人“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当还不怎么会写汉字的孩子们被送往英语培训班,扪心自问,咱们还是不是能写一手好字的中国人?怪不得人家外国人批评,有一种悲哀,叫提笔忘字。

这种悲哀,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资料2:汉字曾是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是构成东亚汉文化圈的要素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它曾在历史上发生过极大影响,其影响到现在也绵延不绝。

中国境内各民族、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都曾以它为正式甚至唯一的书写系统。

汉字成为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与儒教(中国周边地区对于儒学的称呼)、佛教等的传播密切相关,其情形正如基督教传播对拉丁文所起的作用。

在朝鲜半岛,汉字的传入与使用,与儒教经典的传入与使用同步。

在日本,最早的汉字传入的记载,同时也就是最早的儒教经典传入的记载,那就是百济博士王仁传入《论语》等汉籍,《论语》便是标准的儒教经典。

在越南,汉字随“化训国俗”的儒教《诗》《书》传入,所以古代越南人又把汉字称作“儒字”。

随着东亚各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确立,儒教经典成了东亚各国的通用教科书。

这样的历史延续了一二千年,学习汉字的历史便也同步延伸。

当然,后来还得加上佛教乃至道教的作用。

即使在今天,东亚各国所使用的佛经,还依然是中古时翻译过来的汉文佛经,除了读音的区别,其他毫无二致。

在使用汉字的同时,有些民族或迟或早也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在创制自己的文字时,汉字往往会成为参照的样本。

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汉字的偏旁,而“假名”的说法与“真名”(汉字)相对,显示了浓厚的汉字尊崇意识。

朝鲜半岛的“谚文”虽然是拼音文字,但也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方式,而“谚文”的说法也与“真书”相对。

越南的“字喃”(又称“喃字”,即“南字”——“南方之字”之义),利用了汉字的构件(偏旁)和构字法(“六书”中的假借、会意、形声等法),读音依据“汉越音”(唐代传入越南的汉字读音),以“南字”与“中字”或“北字”(汉字)相对。

中国历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都利用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

西夏文字体也仿照汉字,有篆、楷、行、草各体。

水字借用汉字创新,造出四百余字。

在使用汉字与创制本民族文字之间,很多民族都经历过一个阶段,即利用汉字来表达本民族语,或借其音,或借其义,或音义同借。

东亚各国的汉字词汇,“大同”的容易,“迥异”的不难,“微殊”的最麻烦。

试以“人间”一词为例,汉语里是“人世间”的意思,韩语、日语里却是“人”的意思,意思相去“几希”,最易混为一谈。

鲁迅早期的论文《人之历史》,最初的题目却是《人间之历史》,因为写于他留学日本期间,受了日语环境的影响,后来收入《坟》时才改回来。

王国维喜用“人间”一词(如其名著《人间词话》),有日本学者看来看去,总觉得都是“人”的意思,写了论文自诩为创见,我们竟有人表示激赏。

日本曾流行“人间蒸发”一词,意思是“(有)人失踪”,传到我们这里,却一定会望文生义,理解为“从人世间消失”,所以就会说“泰山老虎人间蒸发”。

那么,韩剧里女子骂人:“你是人吗?”是否要翻译成“你是人间吗”?看来都是“微殊”惹的祸!有些古汉语词还活在东亚各国的现代语里,成了“活化石”。

如韩语里叫未婚小伙子为“总角”(出于《诗经》),日语里说车站还用“驿”,越语称博士为“进士”,院士为“翰林”,钟表为“铜壶”……有的“活化石”悠然醒转,“衣锦还乡”后却“华丽转身”,成为意思迥异的新词。

如古代中国人把大门叫作“玄关”,它在日语里一直保存着本义,但近年来回传中国以后,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门厅”。

汉字的影响此消彼长,风云诡谲,汉字词汇的表现神出鬼没,气象万千,它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史的厚重一页。

各种各样的汉字,无论是繁体字(日本叫“旧体字”,韩国叫“正体字”)、中国简体字、日本简体字、东亚各国自造汉字;各种各样的汉字词汇,无论是哪国首先合成的,意思是“大同”、“微殊”还是“迥异”,表现形式是假名、韩字还是越语字母;它们都是东亚世界的伟大遗产与共同财富,值得东亚人民一起花大力气保护与传承。

统一简体字,设定常用字,字体标准化,编纂东亚汉字大字典、东亚汉词大词典……我们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坚信,无论如何,“书同文”将会是东亚世界未来的方向。

资料3:丢掉自己的语言,意味着丢掉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深不可测,五千年的文明,用文字谱写了多少壮丽的篇章。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中国的文字却人为的逊色于英文,在新的世纪里逐渐走向衰落,或许我们能感觉到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社会不断前进的步调。

但是我们似乎感觉不到我们的文化,而且还有一种逐渐远离故土的不祥预感,它将不断的走向社会的边缘。

何谓大国?经济上能够称雄于世界,文化上也能称雄于世界。

经济上的控制只能算是物质上的一种占用,但是文化的渗透却是一种精神的控制。

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如此精湛的文字,而我们却不懂“怜香惜玉”,宁愿每天念一百遍“英国利息”也不愿背一首唐诗宋词,难道这些雅词佳句不敌几个英文单词有深度,有意蕴?看看各高校的校园吧,晨读的学生不计其数,然细细听来,却很难听到一两个汉字,偶见一文学爱好者,正在深情地品读诗歌,却被旁人定为异类。

如此学风,大师的时代不知要待何年何月。

在中国,汉字逐渐被自己的主子遗弃,国学或许已经成了历史上的名词,国学大师也如同国宝一样罕见和稀缺。

很多海归,甚至连国语都说不好,所谓的贡献只不过是将精美的汉字改写成简单的英文,表面上看来,的确进步了不少,但一想到王国维先生,同是出国深造的人,为什么人家是把外文改写成中文,而你却不能,因为他知道国学的深厚,国学的博大。

很多成绩极为优秀之人,往往在英语的门槛上摔倒过。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学生到老师;从普通职工到高层领导。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般重视英语的。

然英语成绩好又能如何,据很多博导反映,这些学生除了英语好,其他啥都不行,一个搞汉语言研究的博士生,英语好能说明什么,假如连最基本的汉语研究规则都不懂,谈什么研究。

而那些对此有深入研究的人,就因为英语没达标,所以被扔在门外,多少年来,这样的政策让多少人才白白流失。

学位证明,原本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认可,如今本末倒置,反成了对英语四、六级的认可,这难道也是中国特设吗?一个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好,就得不到学位证,公平吗?事实上,我国东西部教育水平严重不平衡,农村与城镇的教育水平相差巨大,难道这些都是可以忽略的吗?英语等级考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能的考核,通过与否与该生的专业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