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质量评价目的:7目的(实现经济生产的合理布局)、(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优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为建设项目和规划活动实施环境管理提供系统资料)2.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8程序(划定评价的范围)、(确定评价的内容)、(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资料收集)、(系统监测或模拟研究)、(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型)、(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制)3.环境质量评价类型(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要素评价)(2)按照评价参数分类:(卫生学评价)、(生态学评价)、(污染物评价)、(物理学评价)、(地质学评价)、(美学评价)等(3)按照评价区域分类:(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工矿区环境质量评价)、(交通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风景游览区环境质量评价)、(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4)按照评价时间分类:(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4.环境保护法规体系:(1)宪法(2)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各种专门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4)地方环境保护法规(5)环境保护标准(6)国际条约与协定5.环境法律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总则第二条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3)征收排污费制度(4)限期治理制度(5)排污申报登记制度(6)环境保护许可制度6.环境标准: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它是以(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针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
7.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与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绳(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4)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8.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6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保护设备与仪器标准)9.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程序。
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或规划环保工作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公平原则、平等原则、广泛原则、便利原则)10.污染源调查(1)污染源调查: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污染物发生源调查(2)农业污染源调查内容: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3)交通运输调查内容:交通噪声调查、车辆尾气调查、车辆事故污染调查、废水水质/水量调查11.污染源评价等标污染负荷P ij(m3/s) = C ij(排放浓度mg/l水或mg/m3气)/C sij(评价标准)* Q ij(污染物的介质排放流量m3/s)=Gij(污染物的质量排放量mg/s)/ C sij例:某地区建有毛巾厂、农机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见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其它污染源和污染物不考虑) 。
以毛巾厂为例,A.Pij-COD=480/120 * 3.4 = 13.6 (万m3/a)B.Pj= Pij-COD+ Pij-SS+ Pij-挥发酚+ Pij-Cr=14.96(万m3/a)C.毛巾厂、农机厂、家电厂分别求出其pj (该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D.3个厂(即3个污染源加和)得到K值E.毛巾厂Kj=该厂Pj/上述KF.pi、Ki即横向求和12.工程分析的作用:(1)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2)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为项目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13.工程分析的原则:(1)政策性(2)针对性(3)可靠性13.工程分析的方法:(1)类比法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A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B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C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类比法也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2)物料衡算法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在具体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14.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用形象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15.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退役期)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
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1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级评价项目,边长不应小于16~20公里,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边长不应小于10~14公里,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 【应用实例】某钢铁厂技改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8.API: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指数 Pi=已知污染物浓度-浓度下线/浓度上线-浓度下线(指数上线-指数下线)+指数下线19.单因子污染指数生物评价法 Pi=Cm i (植物已污染第i 种污染物均值) /C bi (清洁区同种植物第i 种污染物均值)20.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标准指数法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为水质参数监测点的浓度;个污染物在为第i C j i C C C S si ij siij ij =DO 、PH 不适用21.内梅罗指数:是一种兼顾极值或称突出最大值的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1,说明环境质量较评价标准的要求为好。
22.单因子评价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3.土壤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其含量。
24.土壤环境容量:一定的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限时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能使生态环境不受污染时的土壤环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25.统计噪声级: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26.生物多样性评价:【1】价值的评价(1)评价自然产品的价值(2)评价商业性收货的产品价值(3)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间接价值【2】定量评价(1)丰富度指数(2)多样性指数(3)均匀度指数27.环评的目标5目标(1)保证所有需要考虑工程影响因素与受影响环境要素都能被识别(2)对将要受到影响的环境状态做出预判(3)解释和传播信息,求得社会各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4)提出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避免、减缓环境质量退换或提高环境质量的措施(5)向决策部门或公众提供总结形式的报告或资料28.环评的性质与特点6个(1)特定的对象(2)预测性(3)方法的特殊性(4)论述的明确性(5)时间性(6)简捷性29.环评的原则5原则(1)必须依法开展评价(2)评价应在早期介入(3)评价应具有完整性(4)评价应具有客观性(5)评价应具有广泛参与性30.评价证书: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分为甲级和乙级(甲级是最顶级的,乙级可以承担省级以下)3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2)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3)污染源评价(4)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5)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6)确定分担率(7)环境保护对策3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3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第一类:对一般工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由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到最终处置的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①污染源调查;②污染防治措施的论证;③提出最终处置措施方案。
第二类:对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是根据处理处置工艺特点,根据导则并执行相应的污染控制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标准中的场(厂)址选择;污染控制项目;污染物排放限制等必须严格执行。
34.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1)规划符合性及场址评价(2)自然、环境质量现状评(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4)施工期影响评价(5)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7)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8)污染防治措施(9)环境经济损益评价(10)其他评价项目:公众健康、景观、事故风险35.噪声污染防治对策(1)L1+2=10lg(10L1/10+10L2/10) 相同累加,如80dB+80dB=(80+3)dB(2)防治对策:①科学统筹城乡建设规划②从声源上降低噪声③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④针对保护对象采取降噪措施36.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一定的开发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拟开展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是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
37.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1)开发区建设项目环评(2)城市建设和开发环评(3)流域开发环评38.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2)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3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与特点:(1)类型:宏观上,(综合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1)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战略性③不确定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0.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完整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组成协调性、地域连续性)(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4)关注特殊问题(5)解决重大生态问题41.区域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类:(1)特殊生态敏感区(2)重要生态敏感区(3)一般区域42.确定生态环境评价范围需考虑因素:(1)地表水系特征(2)地形地貌特征(3)生态特征43.主要的生态环境防护与恢复措施:(保护)(恢复)(补偿)(建设)44.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