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概要

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概要

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1总则1.1规划背景鄞江古镇具有1600余年建镇史,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的所在地,曾做过500余年的句章、鄞县县治和80余年的明州州治,素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鄞江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是宁波贯彻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支点。

就区域而言,鄞江镇地处鄞西南,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有潜力,是四明山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推动四明山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鄞江自身而言,古镇发展需求强烈,尤其是古镇内部居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提升、现代化交通需求等民生问题已成为政府和民众日益关心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14年11月,宁波市规划局委托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1.2规划范围保护规划范围为整个鄞江镇域,总面积为63.9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域为历史镇区,规划面积194.4公顷。

1.3规划原则真实性原则: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历史遗存,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保护名镇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属的历史环境;可持续性原则:依托名镇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保护与利用、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性保护思路。

1.4规划目标挖掘特色: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名镇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鄞江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做出客观评价。

明确底线: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鄞江名镇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

引导和谐发展:从名镇保护、特色发展的角度,对名镇发展提出规划引导性意见建议,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1.5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年-2030年。

2名镇特色与价值2.1遗产资源概述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一览表2.2名镇文化梳理1、历史脉络梳理夏、商、周、秦汉——人口稀少,水患频发三国、晋、南北朝——县治迁入,城镇始兴隋、唐、五代——州县双治、它山堰成宋、元——人口激增、附郭重镇明、清——物资交流,市集繁盛民国——偏安一隅、赤白交界改革开放前——一度设区、区镇同治改革开放后——风情古镇、山水小城2、城镇形态演变自东晋隆安年间在凤凰山西麓建句章城始,鄞江城镇空间形态发生多次变迁:东晋——县治迁入,建城伊始隋——城池南迁,一水穿城唐——城池北迁,州县双治宋——结构松散,水网成形元——发展迟缓,中心南移明——中心居中,两翼对称清——商业繁盛,纵向成轴民国——战争纷扰,格局延续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轴通路,两翼开发改革开放至今——发展迅速,外围扩大2.3名镇特色总结1、山水格局镇域:西枕四明山麓,东扼鄞西平原,水网四通八达,山水田园并举。

历史镇区:群山环抱于其外,溪水迂回在其中。

2、古水利系统唐朝后期王元暐修筑它山堰,与历代增筑的碶、闸、塘等配套设施,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洪灌溉水利系统:第一次分洪,洪水至迴澜桥迂回,漫小塘堰,入鄞江;第二次分洪,上游来水增加,洪水直接漫洪水湾大塘入鄞江;第三次分洪,上游来水再增加,洪水经它山堰泄洪;第四次分洪,水量再次增加,直接水漫官池塘,入南塘河,至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等处继续向鄞江分洪。

3、传统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清与民国为主,时代特征明显建筑类型——遗存类型丰富,墙门建筑较多平面布局——平面类型多样,布局自由灵活空间组成——长屋建筑为主,廊披增加空间材料细部——建筑就地取材,细部特色明显4、传统空间特色河街关系——因水生街,街河平行街巷空间——狭窄曲折,自由灵活广场空间——面积较小,晒场为主桥堰空间——交通水利,功能复合5、传统人文特色庙会文化——延续千载,特色鲜明商贸文化——八邑商聚,商业重镇宗族文化——围以家祠,聚族而居2.4名镇历史文化价值综述1、历史悠久,是孕育甬上文明的摇篮;2、它山古堰,是中国古水利工程系统的珍贵缩影;3、四明锁钥,是浙东地区依山临水型城镇的杰出代表;4、建筑鲜明,是富有四明山地方特色传统建筑的集中之地;5、人文荟萃,是它山庙会为代表的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之地。

3保护层次与重点3.1保护层次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遗存。

3.2保护重点1、格局保护:保护镇域“倚山系水、山田共融”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历史镇区“群山环抱,溪水迂回”的自然山水格局。

2、古水利工程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核心的古水利系统,以及与之相依存的河流水系。

3、历史镇区与古村落保护:保护并延续历史镇区、古村落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

4、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保护各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反映传统风貌的民居古宅、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并弘扬民俗艺术、传统技艺及传统人文活动等优良的地方传统文化。

4镇域保护4.1保护内容镇域范围内形成“两山四水、一镇三村、多点多项”的规划保护结构。

(详见附图1)4.2山体与水系保护措施严格保护历史镇区周边小型独立山体,保护山脉山脊线的视觉完整性;镇域范围内其它山体进行保护控制分区,低山缓坡作为山体控制范围,之上部分作为山体保护范围。

划定樟溪、小溪港、鄞江等重要水体保护控制蓝线,有条件恢复它山堰配套古水利设施;控制保护麻滩、大江滩两个历史泄洪区,原则上禁止建设。

(详见附图2)4.3古村落保护本次规划针对鲍家墈、晴江岸和建岙三个古村落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确定保护内容,作为名村保护工作的初步依据,下一步名村需各自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细化保护内容及相关要求。

5历史镇区保护5.1保护区划1、核心保护范围鄞江历史镇区核心保护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不含沿街新建改建商业建筑),南至三岔路,西至上河头-府前桥-养正路-它山堰文保范围-鄞江廊桥,东至小溪江-洪水湾塘-夏朱家路-悬慈路4弄,总面积约25.47公顷。

(详见附图3、4)2、建设控制地带本规划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东至环镇东路,西至它山堰文保建控边界,南至澄浪小区南界,总面积约137.25公顷。

(详见附图3、4)3、环境协调区本规划将历史镇区外围乌龟山、凤凰山、狮子山、牛山、王家汇山、上化山等山体围合的区域划定为环境协调区。

(详见附图3、4)5.2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保护1、历史街巷保护规划根据历史特征保存情况对历史镇区内历史街巷分为两类保护:一类历史街巷29条,保护要求:不得改变街巷线形、宽度、尺度,保持界面的连续性与贴线;保护两侧传统院落与建筑界面,保护街巷传统风貌特征;利用原材料依据传统样式恢复街巷铺面。

二类历史街巷20条,保护要求:整体保持街巷现有线形、宽度、尺度,并维持原有的街巷与两侧建筑之间高宽空间关系;保护两侧现存传统院落与建筑界面,修补破坏界面,提高街巷的连续性与贴线,以体现传统风貌特征。

(详见附图5)2、历史河道保护重点保护鄞江、光溪河、小溪江及清源古溪四条历史水系环境;保护传统河街关系,保持现有的河道与两侧建筑构成的空间尺度;保护沿线树木、古桥、驳岸和埠头等历史环境要素,重点恢复官池墩、洪水湾塘及小塘的历史景观。

3、景观视廊保护重点控制沿光溪河、鄞江形成的滨水景观视廊,以及由鄞江桥、廊桥纪念馆、它山堰、光溪桥、悬慈桥等主要观景点向外视域的通透与景观风貌的协调,拆除或整治视廊内障碍建筑。

4、建筑高度控制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三普新发现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维持原高;严格控制核心保护范围、水中岛内及遗址公园周边建筑高度,以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外围环境协调区内建筑高度可适当放宽。

(详见附图6)5、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对建筑提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六种模式。

(详见附图7)6、建议历史建筑名录根据宁波市实际操作办法,将新发现未定级文物点纳入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此外本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36处传统建筑建议为新增历史建筑。

(详见附表1)7、古水利工程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主体,以各碶、闸、塘为补充的排洪灌溉古水利系统。

保护历史镇区规划范围内各古水利工程,包括它山堰、回沙闸、光溪桥及官池墩、洪水湾塘及小塘。

保护区划及保护措施依据201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它山堰总体保护规划》中相关内容。

5.3功能定位与用地调整1、功能定位依照鄞江“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其“山水”、“生态”、“底蕴”三大优势,规划进一步提出“千年山水古镇”、“养生旅居小城”、“活态水利展堂”、“文化漫游水乡”的目标。

2、空间结构与用地调整规划形成“南北中轴、东西两翼、江河水环、八大片区”的空间结构。

同时,规划依据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对历史镇区规划范围内十余处用地进行了用地功能调整。

(详见附图8)5.4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规划基本维持历史镇区内居住人口总数,但应调整人口结构,一方面有序迁出现有低层次外来人口,另一方面吸引高素养及文化人群。

鼓励原住居民、下岗和退休职工参与到文化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业中,并通过经营辅导、帮助就业、减免税费、经济补贴等多种途径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

5.5道路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融入区域网络,周边联动发展。

内部交通:步行交通为主,满足应急需求。

停车设施应旅游配套与居民自用相结合,规划在核心保护范围外围设置七处停车场,两处旅游集中停车场,五处小型居民停车场。

(详见附图9)5.6市政及防灾规划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沿山麓建设泄洪沟,降低山洪对镇区的威胁。

开辟绿地、停车场等空间,作为避震疏散场地。

根据街区内部道路、街巷、建筑特点,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消防设施。

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6.1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1、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1)保护文物保护点17处,严格按照《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2)保护三普新发现未定级文物点共99处,对于保存完好的可提升为文保点或文保单位,按照对应等级的保护要求和措施给予保护;对于保存一般的予以登录保护,参照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措施给予保护。

保护建议历史建筑36处,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3)保护地形地貌、文化遗址、历史街巷、码头埠头、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其它物质文化遗存,采用原材料,按原样式进行修复,并通过适当方式说明和展示其历史风貌。

(详见附表4)物质文化遗存遵循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保护性展示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合理的利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宁波走书、它山庙会为代表的鄞江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传统思想文化与传统技艺,以及与鄞江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记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