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
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2)但是,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3、判断说理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要点:这是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环境(包括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4、材料分析题: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
在孩子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
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他都不肯再学习。
我真不知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在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进行分析。
要点: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他的做法违反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
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同时教育的作用又受到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的制约。
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这位家长不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出发,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开发孩子智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错误教育方式造成孩子逐渐对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导致孩子个性的改变乃至畸形发展,这是很多家长的悲哀。
因此,我们必须杜绝这种“拔苗助长”“凌节施教”的错误做法。
(3)我认为这位家长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和规律,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休息和娱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指导孩子自主作出选择,为孩子特长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而不是盲目跟从,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
第四章教育目的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的。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才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反对应试教育,要取消考试。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而“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
二者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2)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就要取消考试。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考试,过于追求分数,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3、材料分析题:错误也美丽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
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
”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
”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
”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 ”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问题:你对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1999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核心。
(2)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教师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置疑、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
(结合心理学理论陈述)(3)该老师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仅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还粗暴地否定和喝退了学生的创新行为。
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句可以看出:“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 “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4)我认为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4、材料分析题:2004 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问题: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答: 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童年本是快乐的,但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不能自由地学习和游戏,而只能穷于应付作业和考试。
学校生活质量的低下,不仅使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且由于考试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
(3)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要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倡导素质教育。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地学习和成长,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使学校变成学习的乐园,使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判断说理题: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就是要取消学校,取而代之的是非学校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