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
(atmosphere particulates or particles)
的来源、分类和健康效应
概念
大气中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的悬浮粒子, 这些悬浮粒子与承载它们的空气介质(气 体组分)一起组成大气气溶(aerosol)体系。 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离子称为大气颗 粒物(atmosphere particulates or particles)。
形成方式 一次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
粒径
总悬浮颗粒物 (<100um)
降尘(10~100um)
可吸入颗粒物 (<10um)
呼吸性颗粒物 (<4um)
有机颗粒物 烷烃、烯烃、芳烃、和多环芳烃、亚硝酸胺、氮杂 环类、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物质的颗粒物
无机颗粒物 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以及 重金属和稀有金属颗粒物
PM10每上升10μg/m3, 人群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0.8%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PM2.5每上升10μg/m3,人群冠心病死平均增加 2.10%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尤其对女性危害大
人为来源:人为来源颗粒物是指由人类各 种活动产生的颗粒物 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煤烟、飞灰等 各种工业过程所排放的原料和产品微粒 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转化硫酸 盐粒子
煤烟
人为来源
汽车尾气
各个地区因发展水平,温度,风力,湿度 等诸多因素大气中颗粒物的含量,类别不 同; 如:沈阳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主要成分及来源
毒性
5.2间接毒性作用
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弱太阳辐射 强度,能吸收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强度。波长 290~315nm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作用。此外, 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故在污染严重的地区, 儿童伤楼病和一些借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扁 桃体炎)的发病率增高。
毒性
5.3遗传毒性作用
遗传毒性
肺癌发病 率与颗粒 物污染成
正比
致突变 作用
致畸 作用
致癌变 作用
6.其他危害
1、颗粒物还能刺激眼睛,使结膜炎等眼病的 发病率增加。
2、颗粒物还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造成对健 康的危害。
3、颗粒物的严重污染还能恶化生活卫生条件, 影响室内开窗换气和室外晾晒衣服。
2.对神经系统的伤害
城市中可 吸入的颗 粒物,许 多是由机 动车尾气 产生的含 铅化物
影响儿童 智力发育, 母体接触 亦会影响 后代神经 系统发育
3.诱发心血管病,冠心病
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 大气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沉积于肺泡 壁,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 因肺气肿而有大量的肺泡受损害,会导致肺性 高血压和肺心病。
大气颗粒物是有毒物质的直接载体,对有 毒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分形维数值越大,代表颗粒表面越粗糙, 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越强。
来自:胡小芳,郭雷;室内大气颗粒物分形结构分析;广州化工2009年37卷第1期
1.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颗粒物表面 吸附的有毒 物质刺激消 化道,呼吸 道发病率升 高
对肺泡细胞的 刺激,腐蚀, 破坏——引起 肺气肿、肺水 肿、支气管炎 等疾病。
来自:洪也;沈阳冬季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及来源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33卷第6期 参考:车瑞俊;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中科院研究生学报2007年5期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存在形态 液态颗粒物 物
有机颗粒 物
来源
天然来源颗粒 物
人为来源颗粒 物
来自:董雪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资源.产业2004年5期
5. 毒性
免疫 毒性
间接毒 性作用
遗传毒 性作用
5.1免疫毒性
颗粒物具有免疫毒性,可引起抗体免疫功能下降。居 民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患病率 和呼吸道疾病有关症状如咳嗽、咳痰、气急的出现率 增加。
动物实验也证明,颗粒物对局部淋巴结和巨噬细 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时 还可增加动物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导致肺对感染的 抵抗力减弱。颗粒物粒径愈小,其免疫毒性和肺毒性 愈大。
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恶化。PM10每增加100ug/m3,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 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同时,成年男性 患支气管炎的比率增加5.13%。
来自:董雪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资源.产业2004年5期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4.对生殖系统的伤害
最新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不仅表 现为造成胎儿出生时形态畸形,而且会导致一些细 微的功能缺陷,而影响其一生。由于一些具有潜在 毒性的元素,如铅、镉、镍、锰、钒、溴、锌和苯 并(a)芘等多环芳烃(PAHS),主要吸附在直径 小于2.5um的颗粒物上,而这些小颗粒易沉积于肺 泡区,容易被吸收入血液,故细颗粒物的吸入对生 殖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次颗粒物 直接由天然和人为过程排放的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相互反应或由天然、人为 过程排放NOX、H2S、NH3和碳氢化合物 等气体相互发生物理、化学和光化学 反应所产生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飘尘(suspended dust) 降尘(dust fall)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呼吸性颗粒物(respirable patticulate matter):
大气颗粒物来源
大
气
天然来源
颗
粒
物
来
人为来源
源
天然来源
天然来源:天然来源颗粒物是指天然产生的大气 颗粒物
地球表面岩石 土壤风化产物 森林火灾排放 土壤尘、火山灰 海盐粒子 植物花粉 真菌孢子
大气颗粒物来源
地球表面岩石
天然来源
土壤风化产物
天然来源
森林火灾
天然来源
火山灰
天然来源
人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