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特梭利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操作方法汇总 (动植物学教育第二部分)

蒙特梭利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操作方法汇总 (动植物学教育第二部分)

蒙特梭利科学文化教育《动植物学》教具操作方法汇总活动名称:鸟的身体部位三步卡教具构成:鸟的身体构造三步卡,鸟嵌板适用年龄:3岁以上教育目的:了解鸟的身体结构操作方法:1、教师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将鸟嵌板放在工作毯的中部,请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

将嵌板放在工作毯的左上角。

3、将第一步卡放在工作毯的上部,一一命名身体部位名称。

“这是鸟喙(hui),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尾巴,这是爪。

”4、将第二步卡放在工作毯的左侧,请幼儿与第一步卡配对。

引导语“这是鸟的头部,请你找出头部的卡片放到一起。

”5、教师将三步卡摆放在工作毯的左侧,请幼儿给第二步卡配上文字。

改变三步卡呈现顺序,反复练习。

6、将嵌板放在工作毯中部,逐一取出嵌板,请幼儿说出每一部分的名称,并找到相应的字卡。

7、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将嵌板放在纸上画出轮廓,然后使用彩笔涂色。

2.认识其他鸟及其身体结构3.制作鸟的身体部位的小书4.将丹顶鹤故事,教育幼儿保护鸟5.用羽毛粘贴图案。

6.鸟分为留鸟、候鸟。

候鸟随气候迁移;留鸟不因为气候迁移,有固定地方生存。

留鸟:麻雀、啄木鸟、乌鸦、鹰、喜鹊、猫头鹰候鸟:鹤、天鹅、燕子、大雁活动名称:青蛙骨骼教具构成:青蛙的模型,青蛙骨骼模型,头骨,脊椎骨,指骨,趾骨,肩胛骨的字卡。

适用年龄:5岁以上教育目的:认识青蛙的骨骼,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操作方法(1)教师选择在桌子上进行此项工作,将教具取来放在桌面上,介绍工作名称。

(2)教师将青蛙的骨骼放在桌子中部,请幼儿观察。

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骨骼。

教师确认是青蛙的骨骼。

教师介绍“这是青蛙的头部,头部的骨骼叫做头骨,青蛙背上的大的骨骼叫做脊椎骨,青蛙的前爪的骨骼叫做指骨,后爪的骨骼叫做趾骨,我们来看一看青蛙头部后面的两片骨头,它叫做肩胛骨。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向幼儿出示字卡。

(3)讲师将图片放在桌子的左侧,请幼儿按照青蛙的骨骼名称找到相应的字卡。

“请告诉老师,这是什么骨?它的字卡在哪里呢?”(4)根据字卡说出骨骼名称,找到青蛙骨骼的位置,并重复练习。

(5)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认识其他动物的骨骼活动名称:青蛙身体结构三步卡教具构成:青蛙身体结构三步卡,青蛙身体部位图文卡适用年龄:3岁以上认识青蛙的身体部位名称,培养对动物学的兴趣。

操作方法:1、教师铺好工作毯,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教师将青蛙身体部位图文卡放在自己面前,请幼儿说出图片上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3、教师出示第一步卡,一一介绍青蛙的眼睛、鼻孔、嘴、鼓膜、前肢、后肢,并将卡片整齐的摆放在工作毯的上方,教师出示第二步卡,请幼儿与第一步卡配对,继续进行第三步卡的操作。

4、结合身体部位图文卡巩固幼儿对青蛙身体部位的认识。

5、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教师可以结合青蛙嵌板认识青蛙的身体结构,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请幼儿观察活体青蛙。

2、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画青蛙的绘画活动,进一步理解青蛙的身体构造。

3、认识青蛙是益虫,要保护青蛙。

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饲养一只小青蛙供幼儿观察。

活动名称:认识马的身体结构教具构成:马嵌板适用年龄:3岁以上教育目的:直接:认识马的身体部位,练习拼图的能力。

间接:培养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增进对马的了解。

操作方案:1、取工作毯,铺好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教师展示整个马的嵌板,介绍:“这是马。

”3、将马嵌板从左到右依次取出整齐的排列在工作毯的上方。

每拿一个可向幼儿介绍说:“这是马的头部、这是马的身体、这是马的前腿、这是马的后腿、这是马的尾巴等等。

”4、按顺序再将所有嵌板一一放进去。

放时可抚摸嵌板的边缘和底面边缘吻合的曲线部分,表示是一样的。

5、请一位幼儿一起工作,教师提示“请你指出马的头部?”,请幼儿辨认马的身体部位。

6、教师指马的某一部位,请幼儿说出部位名称。

7、反复练习后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认识其他哺乳动物及其身体结构。

2.制作马的身体结构三步卡供幼儿练习。

3.去动物园看动物,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并了解他们的习性。

4.讨论马的用途。

(战马,运输工具,交通根据,肉可以食用,表演马术供人们欣赏等。

)5.了解历史上的名马的故事。

(赤兔马,汗血宝马)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准备牛、猪、羊等其他哺乳动物的图片请幼儿指认身体部位。

活动名称: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教具构成:蚂蚁的身体构造卡,蚂蚁模型适用年龄:3岁以上教育目的: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名称。

操作方法:1、教师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取出蚂蚁模型请幼儿观察说出这是什么昆虫。

教师介绍“这是蚂蚁。

今天我们来认识蚂蚁的身体。

”3、将蚂蚁放在工作毯的中部,请幼儿看一看,蚂蚁的身体都包括哪几部分。

教师确认“蚂蚁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我们来看一看蚂蚁头上长了什么?”教师将手指向蚂蚁的触角,向幼儿介绍“这是蚂蚁的触角,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我们再来看看蚂蚁的胸部有什么?有3对脚。

”指向蚂蚁的3对脚。

继续介绍蚂蚁的腹部“蚂蚁的腹部是它身体最大的部分,长在身体的最后面。

”4、将蚂蚁的身体构造卡放在工作毯的中部。

指上面的标注文字向幼儿介绍名称。

用三段教学法练习名称。

5、教师请一位幼儿拿着蚂蚁的模型向其他幼儿介绍蚂蚁的身体构造。

6、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教师可制作蚂蚁身体结构三步卡放在教具柜上供幼儿练习操作。

2.认识其他昆虫及其身体构造3.认识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注意事项:观察真实的昆虫时要提醒幼儿注意防止被昆虫伤害。

活动名称:认识鸟的骨骼教具构成:鸟的骨骼标本适用年龄:5岁以上教育目的:了解鸟的骨骼的名称,培养幼儿对于动物学的兴趣。

操作方法:(1)教师选择在桌面上进行此项工作。

将教具取来放在桌面上。

介绍工作名称。

(2)取来鸟的骨骼标本,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骨骼。

教师确定是鸽子的骨骼。

(3)教师指骨骼的头部,请幼儿想一想,头部的骨骼叫做什么骨。

得出结论,教师确认,是头骨。

继续介绍颈椎骨,锁骨,肋骨,龙突骨,尺骨,桡骨,肱骨,髋骨,胫腓骨,趾骨。

(4)教师以三阶段教学法巩固对于骨骼名称的认识。

“请指出来趾骨在哪里?”“请说一说这里是什么骨。

”(5)教师改变提问的方式反复练习。

“鸟脖子的位置叫什么骨?”“什么骨是在鸟的肚子那里。

”(6)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认识其他动物的骨骼。

如兔子的骨骼,蝙蝠的骨骼等。

2、认识人类的骨骼。

3、到科技馆观看动物的骨骼,如恐龙的骨骼。

4、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骨骼(鱼骨骼)。

活动名称:认识青蛙的生长史教具构成:青蛙生长史的图片或标本。

图片最好是一个阶段一张。

适用年龄:3.5岁以上教育目的:直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间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操作方法:1、取工作毯,铺好,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询问幼儿青蛙是怎样长大的,引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展示青蛙从卵到小蝌蚪,到退去尾巴,到变成青蛙的分解图片。

描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3、请幼儿根据青蛙的生长过程给图片排序。

4、请幼儿根据图片描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变化与延伸:1、请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画下来。

2、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3、饲养一些小蝌蚪,观察他们变成青蛙的过程。

4、了解其他两栖动物的生长史,如鳄鱼、乌龟等。

5、制作青蛙生长过程的连环画小书。

注意事项: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的时候要条理清晰,慢慢的讲述,就好像随着老师的讲述过程,小蝌蚪一点一点的长大了。

活动名称:认识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教具构成猪的成长史图片,鸡的成长史图片适用年龄4岁教育目的了解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的区别,认识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操作方法(1)教师将教具取来放在工作毯上。

介绍工作名称。

(2)取出猪的生长史图片,请幼儿辨认图片上的动物。

引出动物的繁殖方式的讨论。

教师提示“小朋友们请想一想,小猪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猪妈妈生出来的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内容,用语言叙述胎生动物的生长过程:“小猪是从猪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刚生出来的小猪很小,眼睛还没有睁开,过一段时间后小猪就会自己睁开眼睛,然后学会走路了,小猪吃猪妈妈的奶一天一天的长大。

等小猪长大以后就不用再吃猪妈妈的奶了,它们可以吃蔬菜,青草了。

慢慢就长成了和猪妈妈一样的大猪了。

”提示“小朋友们,像小猪这样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时候要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胎生动物。

”请幼儿说一说还有什么动物是胎生动物。

(3)将小鸡的成长史图片呈现给孩子。

请幼儿思考“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鸡妈妈有时候要坐在鸡蛋上面呢?”向幼儿介绍“小鸡是鸡妈妈从蛋壳里面孵出来的。

小鸡在蛋壳里面把蛋壳啄碎了钻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指小鸡出壳后的图片给幼儿看。

“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小鸡身上的毛就被晒干了,小鸡饿了就会自己吃小米和虫子,然后慢慢就长大了。

”教师总结“像小鸡这样,是从壳里面孵化的动物,我们叫它卵生动物。

”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是卵生动物。

(4)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1、认识更多动物的繁殖方式。

(恐龙,鱼,蛇,蚂蚁等)2、根据繁殖方式不同为动物分类。

活动名称:认识乌龟教具构成:一只乌龟放在鱼缸或水盆里,乌龟嵌板,乌龟身体构造三步卡。

适用年龄:3岁以上教育目的:直接:认识乌龟及乌龟的身体构造。

间接: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品质。

操作方法:1、教师选择在桌面上进行此项工作。

先将乌龟取来,教师介绍:“今天是工作是认识乌龟。

”2、教师将乌龟放到桌子上,请幼儿观察一下乌龟是什么颜色的,乌龟有几只脚爪,背上有什么特点。

乌龟的脖子在哪里等。

3、教师提示并总结:乌龟是爬行动物,身上有鳞片,乌龟的脖子很长,但是藏在龟壳里,乌龟背上有甲壳,有四条腿,四只脚爪,可以用来挖洞和爬行,乌龟的尾巴很短,可以缩在龟壳里。

4、展示乌龟的嵌板,请幼儿找出乌龟的头部,甲壳,脚爪,尾部等部位。

将嵌板嵌入放好。

5、教师出示乌龟身体构造三步卡进行各部位名称练习。

6、反复练习后将教具归位。

变化与延伸:认识其他两栖动物及其身体构造。

注意事项:因为乌龟咬人,因此活动要注意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