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学设计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B.应用C.评价目标D.综合目标2.认知领域中超越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的是( )。
A.知识B.领会C.应用D.分析3.( )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
A.性格化B.价值概念化C.概念化心向D.组成价值系统4.程序教学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B.普莱西C.加涅D.布鲁纳5.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
A.信息加B.学习浯动C.复杂记忆D.理解6.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D.合作学习策略10.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A.有影响B.没有影响C.几乎没有影响D.有实质性影响11.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
A.教学程序B.教学过程C.教学事项D.教学方法12.掌握学习是由( )提出的。
A.布鲁纳B.斯金纳C.布卢姆D.艾里斯13.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14.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的,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厌学情绪15.指导教学是以( )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B.教师C.学习成绩D.教材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可用哪些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
A.转换B.解释C.推断D.应用E.复述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教学事项B.教学方法C.教学情景D.教学媒体E.教学策略3.CAI的优点体现在( )。
A.交互性B.即时反馈C.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D.自定步调E.同步教学7.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
A.非投影视觉辅助B.投影视觉辅助C.听觉辅助D.视听辅助E.远程辅助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 )。
A.认知B.情感C.动作技能D.技能9.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应如何来引导学生的注意?( )。
A.激发求知欲B.唤起先前经验C.变化教学情境D.配合学生经验10.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要用到哪些方法( )。
A.讲解法B.演示法C.课堂问答D.练习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________、________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2.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________的分析、________的分析。
3.价值体系个性化内分两个水平________和________。
4.动作技能目标有知觉,模仿________准确,连贯和________。
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________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6.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________,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________的教学策略、以________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8.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
9.________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十一”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四、名词解释1.教学目标 2.情境教学 3.发现教学 4.合作学习五、简答题1.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2.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3.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4.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六、论述题1.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认知目标有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认知学习的结果。
2.B[解析]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B[解析]见大纲191页。
4.B[解析]程序教学始创者是普莱西。
5.D[解析]根据大纲189页对领会的阐述,选D。
6.A[解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速度最快。
7.B[解析]根据大纲202页对情境教学的阐述,选B。
8.C[解析]领会是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推断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9.C[解析]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掌握。
10.A[解析]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
2.ABCD[解析]根据大纲对组织教学过程的描述,ABCD选项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3:ABCD[解析]CAI优于传统教学,可以人机对话,即时反馈、生动形象、自定步调。
4.BCD[解析]见大纲193页。
5.ABCDE[解析]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6.ABCDE[解析]指导教学有六项活动,除ABCDE外还有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7.ABCD[解析]见大纲197页。
8.ABC[解析]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9.ACD[解析]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注意。
①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
②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
③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人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10.ABCD[解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
三、填空题.1.应用、分析 2.关系、组织原理 3.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4.操作、习惯化 5.教学环境的设置6.学习目标 7.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 8.内在的心理变化 9.戴尔 10.可观察、可测量 11.领域、功能 12.教与学 13.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14.有效达到 15.眼神和表情、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四、名词解释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2.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④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3.(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
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4.(1)分工合作。
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
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
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
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
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1)引起学生注意。
具体可采用三种方式:①激发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③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
要注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3)唤起先前经验。
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
注意要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
①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②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展现学习行为。
教师可根据学生眼神和表情、说答案、检查课堂作业的方式判断学生是否产生学习。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答案要点]:(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