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皮肤病诊断和治疗护理PPT课件
皮肤病诊断和治疗护理PPT课件
作用:收敛、清洁,主用于湿敷。 2、粉剂:干燥粉沫状药物,
干燥、保护、散热。 3、洗剂:不溶性药粉+水
同上,但粘附性强,不用毛发部位。
.
22
4、油剂:药物+油
保护、润滑、吸湿。
5、乳剂:油+水乳化而成
保护、润滑、渗透性好、易清洗。
6、软膏:药物+油脂基质
保护、润滑、渗透性好、软化痂皮。
7、糊剂:药物( 25-50%粉末状)+油脂基质
大剂量:泼尼松60mg/ d 以上 较严重患者。
.
15
超大剂量:冲击疗法。
用于: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SLE累及肾脑、
严重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用法:足量、早期、晨7-9时顿服。
副作用:1 感染、2 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3
向心性肥胖、多毛、萎缩纹、4 水电解质
紊乱、 5 骨质疏松、 6兴奋心肌、神经。
既往史:有无类似的疾病史和相关疾病,
药物 食物过敏史 。
个人史:社会经历(如出生地、久居地、文化
程度等)、职业、 习惯与个人嗜好 (如饮食史)、不洁性交史。
月经生育史: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
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家族史:主要是指直系亲属,特别要注意有无遗传性(血
友病、白化病)、家族性( 、糖尿病、精神病)、
伊曲康唑)、丙烯胺类(特比
萘芬)、碘化钾。
.
17
6、维甲酸类药:抗皮肤角化异常药。 7、免疫抑制剂:CTX、MTX、硫唑嘌呤、
环孢菌素A。
8、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
因子。
9、其他:氯喹、氨苯砜、维生素类、钙剂、
雷公藤。
.
18
皮肤外用药物
一、外用药物的性能 1、清洁剂:NS、3%硼酸、液化体石蜡。 2、保护剂:滑石粉、炉甘石洗剂。 3、止痒剂:1%苯酚、麝香草酚。 4、抗菌剂:红霉素软膏、1%氯洁霉素、
胞核残留。
.
5
4、角化不良:指棘层及颗粒层个别或小群
角质形成细胞提前异常角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颗粒层增厚:指颗粒层的厚度增加,胞
浆内透明角质颗粒粗大色深。
6、棘层肥厚:指表皮棘细胞层增厚,常伴
有表皮突的延伸或增宽。
7、棘层松解:指棘细胞间失去连接而呈松
解状态,形成裂隙、水疱或大疱。
.
6
8、乳头瘤样增生:指真皮乳头不规则向上
.
12
H1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阿司
咪唑,咪唑斯丁。 优点:吸收快,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仅有
轻度嗜睡作用,抗胆碱作用小,作 用时间长。 适应症:瘙痒性皮肤病。
.
13
H2受体拮抗剂: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作用:对抗组胺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胃 液分泌。
适应症: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等。 副作用:头痛、眩晕、长期可引起转氨酶升
高、阳痿、精子减少等。
.
14
2、糖皮质激素:
作用: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毒、抗休克。
适应症:1 过敏性疾病、2 自身免疫性疾病、
3 严重性疾病。
原则:据疾病及个体情况决定剂量和疗程。
小剂量:泼尼松30mg/ d 较轻病症:接触性皮炎、多
形红斑、急性荨麻疹等。
中剂量:泼尼松30-60mg/ d 自身免疫性疾病。
.
8
皮肤病的治疗
包括:内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皮肤外科治疗
中西医(刺络、换肤术、自血疗法)
.
9
.
10
.
11
一、内用药物
1、抗组胺药:
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定、
酮替芬、多虑平。
适应症:瘙痒性皮肤病。
副作用: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抗胆
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者慎用。
增生,使表皮呈不规则波浪状起伏,
伴表皮轻度增厚。
9、疣状增生:指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
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四种病
理同时存在,如山峰林立。
10、表皮水肿:分为表皮细胞内水肿及细胞
间水肿。
.
7
11、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液化或 化破碎,使原来基底细胞的栅状排 列发生紊乱,甚至消失。
12、色素脱失:基底细胞及黑素细胞损伤后, 黑素从这些细胞中脱落到真皮上部, 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游离在细胞 间隙中。
润滑、 保护、吸湿,但渗透性不强。
.
23
8、硬膏:药物+粘着性基质+褙被材料 软化角质、促渗透吸收、简便、清洁。
9、酊剂(醑剂):不挥发(挥发)药物+乙醇 杀菌、止痒、消炎。
10、涂膜剂:高分子成膜材料+挥发性溶剂+药物。 促渗透作用。
传染性疾病等。
.
1
二、体格检查:全身检查+ 皮肤专科检查: 视诊:部位---数量---分布---排列---大小---
形 状---颜色---性质---边界---表面— -内容物---基底 触诊:轮廓---深浅---活动度---硬度---压 痛 ---弹性---波动---淋巴结
.
2
压诊:用玻片按压皮肤10—20秒。 皮肤划痕征::用钝器划压皮肤时, 在1-3分钟内如局部出现条状风团, 则称皮肤划痕征阳性,见于某些 荨麻疹患者。
0.1% 雷佛奴尔。
.
19
5、抗真菌剂: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
软膏、丙烯胺类(特比萘芬)乳膏。
6、抗病毒:阿昔洛韦乳膏、疱疹净、足叶
草酯。
7、杀虫剂:5-10%硫磺、2%甲硝唑。
8、角质促成剂:3%水杨酸、3%硫磺。
9、角质剥脱剂:10%水水杨酸、10%硫磺。
10、收敛剂:2%明矾、0. 2%硝酸银。
.
20
11、腐蚀剂:30%三氯醋酸、10%乳酸。 12、外用细胞毒性药物:5%5-Fu脲嘧啶软膏。 13、遮光剂:10%氧化锌、5%二氧化钛。 14、脱色剂:3%氢醌、20%壬二酸。 15、糖皮质激素类:可的松、氟氢松、地米、
倍他米松、曲安奈德、糠酸莫咪松。
.
21
二、外用药物剂型: 1、溶液:药物+水
可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的病情。
长期外用: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
沉着。激素性皮. 炎或痤疮。
16
3、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结核药、磺胺类。
4、抗病毒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干扰素、
干扰素诱导剂。
5、抗真菌药:灰黄霉素、两性霉素、5-胞嘧
啶、唑类(酮康唑、氟康唑、
.
3
三、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 2、免疫病理; 3、真菌检查; 4、WOOD’s灯检查; 5、斑帖试验; 6、性病检查。
.
4
皮肤的组织病理
表皮的组织病理变化
1、角化过度:指角质层过度增厚。分角质形成过
多或贮留堆积。
2、角质栓:指在扩大的毛囊或汗管开口处角质显
著增多,形成栓塞。
3、角化不全:指角化过程不完全,角质层内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