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法勘探-基础知识
定义式 :
B H
磁场强度矢量
式中 B 、 H 分别为磁感应强度和
其中 ; 0 4 10 H / M
7
11
第二节 电阻率法
什么是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
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 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电阻率差异有关的 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 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最佳供电电极距
即当
L 2h
(或者
AB 2h )时,h深度的电流 密度最大,该供电极距称为 “最佳电极距”。例如:要 使100m深处的电流密度最大, AB应大于或等于140m
45
• 注意:
• 勘探体积:一般认为,电流分布在深度h=AB/2到地表 的有效范围内。 • 因为地下地质体的存在,地表观测的电场会发生畸变, 从而发现地下地质体。 • 埋深大于h=AB/2的地质体不会是的地表电场发生可以 观测到的变化,因此无法发现这些地质体。
36
2、电阻率法常用电流源的正常电场
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
在物理学中,恒定电场是用三个相互有联系的物 理量V (电位)、E(电场强度)和j(电流密度)来描 述的,其间的关系为: dv Edr, E j
设大地是水平的,与不导电的空气接触,介质 充满整个地下半空间,且电阻率在介质中处处相等, 称这样的介质模型为均匀各向同性。即:
49
2.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
“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 断面。 (1)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电流场
由图可见: 高阻体具有向周围排斥电流的作用。 低阻体具有向其内部吸引电流的作用。
50
(2)视电阻率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 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前述均匀介质中的供电方式及测 量方式,仍由前述的公式计算“电阻率值”,不过这时计算出 的“电阻率值”,既不是ρ1,也不是ρ2和ρ3,而是三者都有关 的一个量,称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即
空隙度/%
18.7~ 6.0~ 0.4~1.9 0.4~4.1 0.5~5.1 0.4~4.0 0.9~2.9
变 质 岩
结晶石灰岩 片麻岩
注:带有喀斯特溶洞的灰岩空隙度可达
n×10%
大理岩
0.1~2.1
20
⑷温度
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 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 ⑸压力 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 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 率↓ ⑹构造层的问题 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
14
3.导电机制
⑴溶液:带电离子 ⑵金属导体:自由离子, 如自然铜、金、银和石墨,电阻率低 ⑶半导体:“空穴”导电, 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体,电阻率较低 ⑷固体电解质:离子导电,绝大多数造岩矿物, 如石英、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电阻率高
15
4.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ρ 沉<ρ 变<ρ 火 沉积岩:10~10²Ω ·m 火成岩:10²~10 Ω ·m 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A B VM VM VM
I 1 1 ( ) 2 AM BM
I V 2 r
I 1 AM 1 BM jM j j ( ) 2 2 2 AM AM BM BM
A M B M
jM
I 2r 2
EM
I 1 AM 1 BM I r ( ) EM j 2 2 AM 2 AM BM 2 BM 2r r
42
1)地下电流场在供电电极附近分布极不均匀,其值趋于无限大; 2)在两极中央地段,场的分布较均匀,变化较平缓。 3)在AB的中点,V =0,中点左边V为正,右边为负; 4)AB的中点上,E出现极小值。
43
3、地下电流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勘探深度)
A B jh jM jM
I B j jM 2 ( L2 h 2 )
则
I 1 1 1 1 ( ) 2 AM BM AN BN
2 1 1 1 1 AM AN BM BN
U MN I
48
令k
2 1 1 1 1 AM AN BM BN
→均匀大地电阻率公式
则
U MN k I
式中的k—称为装置系数(或布极常数),单位为 “米”。由于地下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故ρ与k、I 的值无关。 上面所讨论的情况是在地形水平、地下仅有单一 的均匀各向同性介质。 然而实际中,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往往是不均匀的、 且地形亦不是水平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讨论非均 匀条件下地中电流场分布的情况。
A M
A jh 2 jh cos
I
L (L h )
2 2 3 2
jh的方向平行于地表 上式表明,AB中垂线上任意一点M处j的大小,除 与I有关外,还与M点的深度(h)及电极距大小 有关 当h→∞, 当h→0,
jh 0
1 j0 2 L 1
44
jh I h 2 2 L2 而 在 0 5 L ( h 2 L2 ) 2
频率测探法
感应类电法勘探(交流 电法)研究交变电流场
甚低频法 电磁波法 大地电磁法
7
航空
两广
地面 应用空间广 海洋 井中 金属和非金属矿 油气勘探 应用范围广 地质填图 水文与工程 深部构造(地壳、 地幔)
8
第一节
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1、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 电性差异 (1)电阻率:ρ ,单位:Ωm 定义式 :R l s
46
4、电阻率公式及视电阻率
1.(均匀大地)电阻率公式
47
M、N处的电位为
UN I 1 1 ( ) 2 AN BN
:
UM
I 1 1 ( ) 2 AM BM
式中AM、BM、AN、BN分别是A、B与M、N间的距离。 上两式相减可得MN两点间的电位差:
U MN U M U N
12
[强调]:
1 地球物理前提条件:勘查目标物与围岩存在着电阻率 (或电导)差异。 2 属主动源法,即需人工接地方式建立地下稳定电流场。
13
1、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岩、矿石的电阻率 1.电阻率基本公式
R l s
R
s l
S
l
I
2.电阻率单位
SI制中
电阻R(Ω) 长度(m) 截面积(m² ) 电阻率ρ( Ω · m)
空气
0
地面
37
为了建立地下电场,总是用两个电极(例如A、 B)向地下供电。这两个接地的电极(A、B)称为 “供电电极”。 当供电电极的大小比它们与关测点的距离小得 多时,可把两个供电电极看成两个“点”,故又将 它们称“点电源”
38
1.一个点电源的电场
设在地面A点向地下供电,电流 强度为I,地下半空间的电子率为 ρ。地下距A为的点M处的电流密度 为:
式中: R为电阻,l,s分别为长度和截面积 其导电率: 1 S/m;
9
• (2)介电常数:
定义式 :
r 0
单位:F/M
D E
分别为电位移矢量和电场强度
12
式中 D 、 E
其中:
0 8.8510 F / M
10
• (3)磁导率: r 0 单位: H/M
3
4
电磁法的分类
电法勘探的种类很多,可对其进行分类: 一、按观测的场所分:航空电法、地面电法、海洋电法、地下 或井中电法; 二、按地质目标体分:金属电法、石油电法、煤田电法、水 (文)工(程)电法; 三、按使用和观测电磁场的时间特性分:直流电法、交流电法、 过渡过程场法(瞬变);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和统一的分类方案,因为各 种电法之间,既有不同的方面,又有相同的方面,因此很难作出一 个标准化的固定分类方案。根据本专业当前电法的发展现状,可将 其简化的分为两大类:
5
电法勘探的特点:可用“三多”、“两广”
三多: ①可利用的物性参 性多
导电性(ρ或σ)
电化学活动性(η) 介电性(ε) 导磁性(μ) 直流电(稳定场)
②利用场源多
人工场源
交流电(交变场)
天然场源
6
电阻率法*
传导类电法勘探(直流 电法)研究稳定电流场
充电法 自然电场法 激发极化法 低频电磁法
③方法种类多
U MN s k I
3
1
2
※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的 综合影响值。虽然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但却是地下电性不均匀
体和地形起伏的一种综合反映。
51
(3)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
电极装置—供电电极(A、B)及测量电极(M、N)的排列形 式和移动方式 ①电极装置类型及电极距的大小 ②测点相对于地质体的位置 ③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真电阻率 ④各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及形状、大小、埋深及相对位置)
I jM 2r 2
电场强度为:
EM
I j 2r 2
I 电位为:dV 2r 2 dr
39
对上式两边积分得:
I V C 2 r
当r →∞,V=0,则C=0代入上式得
I V 2 r
40
2.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电场
41
在任意的M处的,可按场的叠加原理知:
27
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 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表示,单位为1 /Ω ,纵向电导 与层参数的关系为
28
29
30
31Hale Waihona Puke 岩石的电阻率测定32
岩石的电阻率测定
露头法:对天然或人工露头的岩石用小尺 度的对称四极装置或三极装置直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