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君子之行”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
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静——学——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意思是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有志——成学——广才)“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诸葛亮讲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好高骛远(意思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博而不精(意思是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不求甚解(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
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这
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16 诫子书
1、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方法是“静”和“俭”。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平静,不会为贪图
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
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 ,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 ,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 ,则不能安心学习,也就不难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三者之间关系:诸葛亮主张俭以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指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 ,也就是时时将“志”放
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
1. 2. 3.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