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
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
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
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
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
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
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
认为认识来自经验。
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
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
[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
”[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须承认主体的某种能力的存在, 借助这种能力, 人们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构造出复杂观念及知识系统。
洛克把外在的物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他指出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第二性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质的性质。
人对外界的认识是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相互联系与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发挥主动性,对事物进行抽象、组合和比较。
洛克没有阐明感觉和反省的关系,他没有看到,外物的刺激归根到底要通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洛克的哲学常常表现出不彻底性,但双重经验论的不彻底性并非是他的思想不够敏锐,而是一味他面临一个困境:如果他承认心灵的内在活动比感觉活动重要的话,那他就不能再坚持心灵是一块白板了。
但总的来说,洛克的经验认识论在哲学上是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的。
可以说,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真正的逻辑起点。
1.2贝克莱贝克莱是洛克之后的重要追随者之一。
贝克莱毕业于都白林的三一学院,毕业后不久被任命为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后升任爱尔兰一教区主教。
他的经验论不是为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
贝克莱从洛克“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出发。
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
他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精神实体有无限的与有限的两种。
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
[4]总的来说,贝克莱的哲学是背理的。
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是违背常识之理的,对物质实体的否定是违背唯物论的哲学之理的,对精神实体的肯定却是顺应宗教信仰之理的。
他最终把经验主义演化成主观唯心论。
1.3休谟休谟是洛克的另一个重要继承人。
休谟是最后一个经验主义者,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是经验主义哲学的绝对化。
他把经验主义走向了死胡同,走向了终结。
休谟认为“感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他认为知识是知觉。
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观念是不太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
一切观念均来自于印象。
印象又包含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反省印象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于心中的。
他还只提出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但是,因果关系是不可知的,有没有因果关系也是不可知的。
休谟最终得出“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可知”的结论。
他将经验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经验主义缺乏时间观念,必然会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
2.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R.笛卡尔、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
2.1笛卡尔黑格尔是这样评价笛卡尔的:“从笛卡尔起,我们已经进入了哲学独立的时代。
这种哲学只能从理性而来,自我意识是它寻求真理的主要环节。
哲学在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的神学分道扬镳,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开。
我们可以说哲学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看到笛卡尔的哲学,就好像是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挣扎的船夫看到了大陆。
”[5]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演绎法,理性演绎法,和普遍怀疑验证。
他认为只从天赋观念出发就能演绎出知识的大厦,感觉道德观念不一定是对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得到清楚明白的观念才是真的。
他排除了感性认识,排斥经验。
他指出理性是人生而既有的,但是有一个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
当人的理性不成熟时,得到的观念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可能是错的;当人的理性成熟时,就能判断观念的正确与错误。
但他并没有指出理性成熟的相对性,没有明确给出理性成熟的概念。
他的理性演绎法则的规则是:首先对事物进行普遍怀疑,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通过全面地分析与综合达到完全真理。
认识的前提是普遍怀疑。
笛卡尔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怀疑一切,抛弃一切假说。
但是他表示不能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人生而既有的观念都需要是上帝造成的。
他的思想的精髓是认识,是思想,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他还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
理性演绎法与普遍怀疑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普遍怀疑也起到了科学环节中否定的作用。
但是他排除了感性认识,排斥经验,不使用实践去验证所怀疑的东西,而是封闭与理论自身,仅从理智方面的是否清楚而验证怀疑。
2.2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是一名唯物主义理性哲学家。
他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认识的东西,是自因的。
事物的本质是属性,能认识的属性包括广延和思维。
这是区别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
二元论认为实体的本质是神,是泛神论的。
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真观念。
感性知识是泛泛的经验和传闻而得到的知识。
理性知识是根据正确观念推理的道德知识。
真观念是通过知觉得道的知识。
知觉是心灵在极清楚,无干扰地认识观念,不是对心灵中的观念的体现,而是直接把握对象的观念。
斯宾诺莎的目的是“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做“处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
[6]以前人们因为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而产生了两种错误的倾向,或抬高人贬低自然,或台改自然贬低人;前者是人类中心论的倾向,后者是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些倾向都不能真正达到任何自然融合的境界。
斯宾诺莎认为,不管人愿意不愿意,人都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
当人自觉地顺应自然时,他是自由的;当人不自觉地被自然必然性所驱使时,他是被迫的。
他的学说虽然披着神学外衣,但真正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全然没有对人格信仰和崇拜的位置,并不是闪烁着无神论的思想。
[7]2.3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最后归属。
他提出了单子论,他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
“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没有光焰。
单子不受外部的影响,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是一种彻底的灵魂。
每一个单子具有固定的质的规定性。
[8]他的认识论也是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并且他认为天赋观念实先于感觉而存在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不容混淆;唯理论则试图用逻辑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
莱布尼茨也认为,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是一致的,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所有的原应可分为两种:必然理由和充分理由。
必然理由服从矛盾律,充分理由服从充分理由律。
莱布尼茨提出充分理由律是逻辑上的一大发明。
莱布尼茨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他使用分析法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用综合法,解释简单的单元所造成的复合的事实,并以上帝为充足理由,克服实施真理的偶然性。
他的单子论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构建出来的理论体系。
3.康德哲学对二者的调和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在康德之前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分别从客体与主体的角度出发,最终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