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社科类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马王堆帛画的主题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
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
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
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
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
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
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
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
《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
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
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
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
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
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
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
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
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
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
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
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
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
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C.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4.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分)答: __(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
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
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
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
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
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
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
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
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
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
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
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
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
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
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
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
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
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
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
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
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
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
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
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
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
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1.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2.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4.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3分)参考答案(一)1.【解析】(A“天为阳、地为阴”并非汉镇墓文之语,它是作者的概括。
B龙舟的目的在于招魂,该理解忽略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改变了龙舟的用途。
C墓主人乘坐舟船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当时整个仪式情景的“再现”。
)【答案】D2.【解析】(该材料是用来说明死者必须横渡“阴阳界”才能进入“阴间”,不属于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
)【答案】D3.【解析】(A“内容失察”“先入为主”等分析错误。
C与原文相比少了“几乎”两字。
D.“代表最新成果”的说法没有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