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代文学概说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

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

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

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

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

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

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

《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

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支曲子充分表现了窦娥在蒙受巨大冤屈的情况下,对向来号称公平公正的天地的埋怨,这种埋怨,实际上也表现了窦娥的绝望,这样就将善的毁灭张扬到了极致,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恶的憎恶。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

《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

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

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霉。

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

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王国维说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

这话毫不过分。

第二节王实甫王实甫,与关汉卿一样,其生平可知者极少,只知他是大都人,字德信,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在当时有极高声望。

根据有关资料,他曾写了14种杂剧,现存作品除代表作《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丽春堂》,另有《贩茶船》、《芙蓉亭》残本。

《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这是它的表层意义。

但《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人有爱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限制规定爱欲,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

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

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

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例如第三本第二折(俗称“闹简”)写红娘从张生处带回给崔莺莺的书信,崔见信后勃然大怒,对红娘说:“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等到红娘真要将书信交给老夫人时,崔又说:“我逗你耍来。

”稍后又写回信给张生,约他相会,但却对红娘说:“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

”等到张生读信后,真的赴约时,却又遭到了崔莺莺的一顿训斥。

其中的两句唱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正典型地表现了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心理。

第三,语言优美。

《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

如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春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这些唱词因为语言的优美,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西厢记》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长演不衰,“家至户到,无处无有之”(金圣叹),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第三节白朴和马致远一、白朴白朴是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学生,金国灭亡后,到了大都。

不乐仕进,以山水诗酒为乐。

他的作品主要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描写的是李千金与裴少俊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主题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与崔莺莺比较,李千金更多市井气、平民色彩。

作品语言本色通俗,朴素生动。

《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内容上虽是旧题材,但突出了纯真的爱情成分。

艺术上也自具特色,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对清代洪昇的《长生殿》有直接影响。

例如[黄钟煞]这支曲子充分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后的痛苦心情。

类似的唱词在《梧桐雨》中俯拾即是。

二、马致远马致远,生卒年不可考,号东篱,大都人。

他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现存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与人合作的《黄粱梦》。

《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著名的作品,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

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