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中的对话

古代诗歌中的对话

古代诗歌中的对话
毛春铧
我一直认为,烹饪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美食;同样,我也一直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普通的日常口语表达出最绝妙的诗意。

很有幸,我们从一些非常口语化的古代诗歌里,看到了这样的境界。

1.宋˙李从周《清平乐》
美人娇小,
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
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
碧云隐映红霞。

直下小桥流水,
门前一树桃花。

词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男士的语言,但从女子的语言里,我们还是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话的意味。

一夜巫山云雨,到了早上,男子即将离开。

春天的早晨,女子对镜梳妆,容颜姣好,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你走了啥时候能再来啊?再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家的位置,蓝天白云,红霞隐映,经过流水小桥,门前有一棵桃树,桃花正烂漫。


大胆热烈,不忸怩作态,跟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有一拼。

这在男尊女卑,男权主义极盛的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举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 宋˙周邦彦《少年游》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
兽烟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据说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

徽宗赵佶慕李师师艳名,也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凑热闹。

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中钻到床下。

赵佶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周邦彦躲在床下,了解了这一切。

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一定在屋里,问是何人所作,师师道:“周邦彦词。

”赵佶拂袖而去。

即使不论传说如何,只从词的内容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女子对情人的情意缱绻,直接用女子的话入词:“天色已晚,你还要去哪儿住宿呢?城头已经三更鼓了,外面霜浓马背滑,骑马不安全,况且行人稀少,最好不要走了吧。


3.宋˙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于卷帘人指的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侍女,一说是作者丈夫赵明诚,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作者自己。

无论是指谁,似乎都不重要。

对话在词里的使用,让我们非常清晰地感知这
样一个细节:初春的早上,昨天酒醉初醒,昨夜狂风暴雨之后,作者很担心外面花朵收到摧折,就轻声问卷帘人,“外面花还好吗?”没想到回答是“海棠依旧美丽如初”,这不符合逻辑啊,“怎么会呢?你知道吗,风雨之后,应该是残花遍地,绿肥红瘦啊。


此词只前两句交代背景,下面都是对话,且语出天然,毫无雕琢痕迹,上品。

4.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曾经“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的词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是醉的原因。

昨夜松边醉倒,词人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似乎认为他醉的厉害,要伸手过来扶他,他一手推开松树,只说了一个字“去”。

仅几句话,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有性格的刻划。

小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对话的嵌入,自然贴切,不留痕迹,词中上品。

5. 宋˙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
知折去,
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
须插向、鬓边斜。

蒋捷的这首词,通篇都是对话,非常罕见。

而且通篇都体现了对折花人的体贴,甚至连折什么地方的花枝好,花要插在头上的什么位置才好看都说的很清楚。

“窗纱上有人影,肯定是有人来折花,是谁家孩子啊?”屋里的人发现窗纱上有人影,这个时节,一定是有人来折花了,因为如果是来客,就不会这么偷偷摸摸,不通名报姓。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折就折吧,不知道折了花要送给谁呢?屋里人一直充满好奇。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折就折吧,既然折,就折最好的。

靠近房檐的地方,比较高的地方,因为最靠近阳光,花开的最好,就折那一枝高一点的花吧。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应该是折完花了,屋里人还不放心,有多了一句嘴,你再告诉这话人,这花要斜插到鬓角边才好看。

最早被蒋捷折服的是他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读到这首词,顿时感觉词人是一个充满人情味,闪烁人性温暖的人。

通篇都是口语入诗,几乎就没有任何修饰,且自然而然,此诗可以列为对话诗第一了。

6. 元•虞集《南乡一剪梅》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这个请柬很霸气,虽然一开始还很低调,用了一个很客气的“薄”字,比较谦虚,但后面的请求就很霸道,“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后面的解释更是让你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如果你错过了,结果会是:“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人也看不到了,我可能要远行,春色你也看不到了,到了更遥远的天涯。

整首词都是在向朋友发出诚挚邀请,平白如话,却情深意浓,把日常的话语不留痕迹地用在诗里,动人心弦。

我戏称为宋词请柬第一。

7.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ēi):酿造。

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酒是新酿好酒,不信你看上面还浮着未经过滤的酒渣,炉是红泥小火炉,有酒香有暖色,外面雪后天寒,室内温暖如春,更惬意的是还有可以畅聊无碍的朋友,岂有不来的道理?
《诗境浅说续编》:“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此等诗是也。

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我戏称唐诗请柬第一。

其实,古代诗歌中的对话使用还有很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前两段交代写作背景,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后两段就是大段大段的对话。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
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是琵琶女的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这一段是白居易的感叹。

对话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生动的细节,使得诗歌更可信,更活泼,情景如在目前。

让我们依然可以栩栩如生地体验到千百年前曾经发生的场景,对话功不可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