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归因助成功教学理念: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反映了他的个性特征,青春期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成败很难做出合理的归因,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人格,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若能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归因,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自我归因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学会合理的思考方式。
情绪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
行为目标:形成合理归因的行为习惯。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教学时间:35分钟+5分钟(组织学生进场+老师自我介绍)教学地点:报告厅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心理测验法、事例讲解法、问题考查法教学过程:1.解释“归因”的含义,呈现自我归因的特点 10分钟。
2.换个角度找原因,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详细分析归因的类型及其合理性。
20分钟3.我在行动,以具体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6分钟。
4.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3分钟。
讨论归因的合理性小组讨论法5分钟辨析归因的合理性学生代表回答7分钟怎样归因更有利?总结提炼合理归因列表5分钟三、我在行动2个问题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5分钟生活也要积极归因1分钟四、总结填空总结3分钟五、作业测验自我归因的特点心理测验法1分钟一、解释“归因”的含义(3分钟)导入语:我们常问为什么,“为什么”今天我要做这些事,“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的结果,有许多的“为什么”。
这种对事件的解释过程就是归因。
漫画(见附件1)呈现“归因”过程(7分钟)现在,请回忆自己最近一次的学业检测,你觉得满意吗:总结一下原因吧。
可以针对自己整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只针对某一个学科。
当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把你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
1、2、3、4、5、畅游心世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一般通过四个方面来解释成功或失败,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二、学会合理归因(15分钟)换个角度找原因:下面的同学倾向于哪种归因方式呢?如果认为他们的归因不合理,你能帮他们换个角度找找原因吗?1、这次考题太偏了,老师强调的重点都没出,净考些边边角角的。
()2、这次数学我考得很好,看来方程这一章的知识比较简单。
()3、哎,这次地理考砸了!我复习的内容都没考,真倒霉!()4、因为猜中了两道考题,政治成绩比较理想。
哈哈,太神了()5、我从小反应就慢,能力差,所以怎么努力也学不好。
()6、我父母的数学都很棒,所以我天生就是学数学的料,这就是遗传吧。
()7、这次生物考试,我复习得不够全面,临时突击不如平时积累啊!()8、这次考试成绩进步了!尤其是英语进步很多。
看来努力的效果很不错呀,也说明我有学好英语的潜能。
()思考:(1)归因与行为、后果的关系是怎样的?归因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结果,对人的成就有重要影响。
(2)什么样的归因对我们的行为有积极作用?合理归因心灵物语: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或者(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时,更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在行动:下面的归因属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情境)和运气中的哪一种? 哪些归因方式是合理的,请在后面画个( √)吧!如果可以,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1A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啊。
(努力)B:课堂听课效率高,时间安排合理。
(努力) C :太幸运了,大部分题目都做过。
(运气)D :刚换过的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适合我,看来我的“小宇宙”要爆发了。
(情境)E :我的基础牢固,在学习上还是有潜力的啊。
(能力) 小贴士:A 、B 、E 是积极的归因方式!这样的归因能增强自信、激发今后的努力行为。
请尽可能不选择C 和D :2、这次成绩不好,退步很大。
原因:A :好多题目老师都没讲过,我从来没见过啊。
(情境)B :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材料。
(能力)C :这一阵儿学习有些浮躁,太放松了。
(努力)D :这段时间生病耽误了一些功课,得抓紧补上。
(努力)E :总是熬夜,搞得白天上课没精神,得不偿失啊。
(努力) 小贴士:可以选择A 、C 、D 、E 这些外在的因素,有助于保持自信、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并付诸于努力。
请不要选择B ,否定自己的能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进步。
反躬自省:请把前面写的对自己学业的检测的总结拿出来,再看看,你觉得自己的归因合理吗? 现在请你再次对自己的学业做出合理的归因吧。
四、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钟)(1)正确地归因是过去事情的,更是下一次成功的。
(2)正确地归因的目的是。
(3)正确归因前的信念是命运把握在。
结束语: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归因分析,对自我进行了审视和调整。
当面对失败,只要能够正确归因,就可能走向成功,从低谷走向高峰。
但是,面对成功,假如不能正确归因,也会从高峰摔入低谷,因此,出现我们这节课上的新名言:“成功乃失败之母”。
所以,不管是失败时还是在成功时,都要学会正确归因,这样才能使“失败乃成功之母”永远成为真理。
别人对自己的成败归因或许是片面的、不一定正确的,但自己对自己一定有个正确的积极的归因。
即自知者明。
五作业:心理延长线:(5分钟)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归因的过程是如此,那我们自身的归因特点是如何?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指导语: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0分。
答案没有对错,请遵循你的第一感觉。
1、如果我的考试成绩不好,通常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对这门学科用功不够。
2、如果我的某门学科得了低分,那会使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3、有时,我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老师打分宽松的原因。
4、要想考得好,有时我得靠一点运气。
5、对我来说,成绩好,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6、取得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我的学习能力强。
7、根据我的经验,一旦一个老师认定你是低能,那么你的作业很容易得到比其他人低的分数。
8、有时我成绩不好,部分原因是我运气不好。
9、如果我在学校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那通常是因为我没尽力。
10、如果我英语考得不好,那是因为我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
11、有些学科我能取得好成绩,只能证明这些学科比其他学科容易。
12、我觉得我的有些好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偶然因素所左右,如刚好考到我复习过的题。
13、当我最得了好成绩,那是因为我用功学习了那门学科。
14、我觉得我成绩好,反映了我的学习能力强。
15、我成绩差的学科通常都是因为那些学科的老师讲课十分乏味。
16、学业的低谷有时令我觉得自己就是运气不好。
17、成绩不好说明我没有尽全力。
18、如果我考试成绩不好,我会认为自己缺乏学好那些学科的能力。
19、有时,我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因为学科内容比较容易。
20、有时我觉得不得不为自己所取得的好成绩而感到庆幸。
21、只要下足工夫,在争取好成绩的道路上就没有我克服不了的困难。
22、如果我能取得好成绩,那全靠我的学习能力。
23、在我看来,我在有些学科上成绩差,只说明了那些老师打分实在太严。
24、我有些科目的成绩差可能是由于运气不好,例如,考试时突然发烧。
评分与解释:这个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中包含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四种归因倾向,分数越高表明越倾向某种归因。
努力:第1、5、9、13、17、21题,计算总分。
能力:第2、6、10、14、18、22题,计算总分。
情境:第3、7、11、15、19、23题,计算总分。
运气:第4、8、12、16、20、24题,计算总分。
合理归因助成功说课卧龙学校卫鸿松教学理念: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反映了他的个性特征,青春期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成败很难做出合理的归因,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人格,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若能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归因,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自我归因的特点。
了解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学会合理归因的思考方式。
2、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同时让学生体验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教学过程:1.解释“归因”的含义,呈现自我归因的特点 10分钟。
2.换个角度找原因,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详细分析归因的类型及其合理性。
20分钟3.我在行动,以具体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6分钟。
4.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3分钟。
教学过程说课:本节课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归因利用一个漫画,自然地引出归因的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对照自己刚刚进行的学科测验进行归因,让学生真实呈现自己的归因过程和归因特点,也通过其它学生的回答,了解别人的归因方式。
通过上述活动,也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归因风格,知道归因的四个维度是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用时10分钟。
第二部分:换个角度找原因:针对八位同学对自己考试结果的解释,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填表的方式,让学生首先明白归因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结果,对人的成就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知道什么是合理归因,明白“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或者能力,把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时,更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的道理。
用时20分钟。
第三部分:我在行动先以2组具体事例,一组是对学习成功的归因,一组是对学习失败的归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类型,厘清什么是合理归因。
然后回馈刚上课时学生对自己做的归因,改正错误,针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归因。
后面以“生活中也需要合理归因”,把本堂课对学习的归因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帮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做合理归因用时6分钟。
第四部分:总结利用三个填空,让学生自己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用时3分钟。
第五部分:心理延长线布置作业,让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完成《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了解自己的归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