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小学生要有宽容之心
作者:郭立茹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6期
[关键词]小学生宽容细心
作为教师应具有宽容之心,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是特殊的人。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其前进。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称他的学说为:“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已。
” “忠”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恕”则是指人与人的理解与谅解,即宽容的问题。
无独有偶,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待人也很重视“恕道”,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宽容。
这里的宽容是一个特定概念,这指在中学生范畴内,教育者对非严重违反思想、品德、行为等基本准则,或达不到基本准则的对象,取一种理解、缓和、点拨、教育,等待其自我认识并改正、提高的一种教育态度。
小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和道德观念完善程度都处于动荡的低水平线,其言行认识容易出现错误和过失,且易反复。
这与小学生思维认识水平有限,易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有关;与青少年生活经验和实践机会少,从而自我控制能力差有关,和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关。
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仅要有尺度地批评,更应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一颗博大之心包容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错误程度,不以偏概全。
无论是中学生,中专生,他们年轻、幼稚、好奇,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要有容人错之肚量。
但宽容不是姑息迁就,回避矛盾,对学生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说教师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把过错上纲上线,或喋喋不休,或挖苦讽刺,甚至体罚等,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可否认,现在学生难管,心理问题多,承受能力差等,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然而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不可选择性,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用较高的教育效能感动学生,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这样,教风才会民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心贴心,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宽容是同细心相辅相成的,宽容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的纵容与偏爱。
宽容与严格也是相辅相成的,宽容有时降低要求,但只是暂时,策略性的,只是为了达到最终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历来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渐近性,而中国传统哲学倡导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我们作为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给学生以宽容,给学生一片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天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河北景县降河流镇刘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