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逍遥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联系相关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辩证地看待庄子和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文中重点词句的把握2、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特色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第一自然段一、故事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逍遥游》是《庄子•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庄子心中的“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四、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朗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串讲课文,疏通文意(一)、分析、理解第一段重点词句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义鱼子,小鱼。

在此被庄子借用为大鱼之义,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鹏:传说中的大鸟。

5)、怒:通“努”,奋力飞举。

6)、垂天:天边。

垂,通“陲”,边际。

7)、海运:指海啸。

形容海动风起之时。

8)、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

志,记述。

9)、抟(tuán):盘旋上升。

10)、扶摇:旋风。

11)、息:气息,指风。

12)、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3)、尘埃:空中游尘。

14)、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飘得。

15)、苍苍:深蓝色。

16)、其正色邪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yé):通“耶”,疑问词。

17)、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18)、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19)、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20)、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1)、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这时……然后才……。

22)、培风:乘风。

培,凭。

23)、夭阏: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24)、决起:迅速跃起。

25)、抢:撞到,碰到。

26)、榆枋(yúfāng):泛指树木。

榆,榆树。

枋,檀木。

27)、时则:时或。

28)、控:投降。

29)、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

30)、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31)、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32)、反:通“返”,返回,下同。

33)、果然:饱足的样子。

34)、宿:隔夜,头一夜。

35)、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36)、二虫:指蜩和学鸠。

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

(二)、探究分析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2、自译第二、三自然段3、完成《学法大视野》A部分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检查第一段课文背诵情况2、学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一、检查第一自然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二、检查第二、三自然段自译情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词句1)、小知:小聪明。

知,通“智”,下同。

2)、小年:短命。

大年:长寿。

3)、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4)、晦朔(huìshuò):月亮的盈缺。

晦,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每月的第一天。

5)、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6)、春秋:一整年。

7)、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8)、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9)、乃今:而今,现在。

10)、久:长寿。

11)、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12)、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

发,草木。

13)、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14)、绝云气:穿越云气。

绝,超越。

15)、仞:古代丈量单位。

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16)、翱翔蓬蒿(péng hāo)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17)、此亦飞这至也,至:极致。

19)、辩:通“辨”,区别。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

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由此可见,此处并非是对前文地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容。

重点词句1)、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2)、比:团结。

3)、而:通“能”,能力。

4)、其:指上述四种人。

5)、犹然:讥笑的样子。

6)、举:全。

誉:赞美。

7)、劝:勉励,奋发。

8)、非:非难,指责。

9)、:主观。

外:客观。

10)、分:分际。

11)、已:而已。

指宋荣子的智德仅此而已。

12)、数数(shuòshuò)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13)、虽然:即便如此。

虽,即使。

14)、列子:国人,名御寇,传说能御风而行,战国时代思想家。

著有《列子》八篇。

15)、泠然:轻妙的样子。

16)、致福:得福。

17)、有所待:有所凭借。

待,依靠。

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

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18)、若夫:至于。

19)、乘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

乘,顺。

正,自然本性。

20)、御六气之辩,驾驭着六气的变化。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辩:通“变”,变化。

与“正”相对。

“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21)、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

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22)、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

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

23)、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

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24)、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无名:不求名望。

“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为面治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