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由于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文中提及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地名、官名等已发生很大的改变,远离我们生活的时代。

教师多采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方法。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枯燥,于是对文言文望而却步。

所以在教授文言时,教师一定要将课文多读几遍,抓住文中最重要的实词进行集中讲解,将课文放手交给学生去读,去理解。

并且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带动全部同学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之中。

2.本篇文章,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教师可在教学前多介绍一些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文中的重要实词和句子,并在疏通大意的情况下,用话剧的形式表现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尤其是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情节。

在此基础上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号召学生学习周亚夫的品质就容易让学生接受。

这样才能更让学生掌握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3.教学建议:两课时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且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疏通文章大意。

但对个别重要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讲解才可牢固掌握。

教学目标:《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人的品格和志趣。

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该单元的经典作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同时,学习这个单元,还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是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周亚夫人物形象,思考周亚夫品质的当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以及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难点即是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思考其品质的当今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渲染法:用当前长寿区争创文明卫生城市称号,高温天气下清洁工人仍坚守岗位的事迹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周亚夫。

合作探究法:重点词语和句子,文章大意的疏通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呈现。

诵读教学法:重视文言文的阅读,在读中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及要点:本篇课文建议两课时完成。

周亚夫是本篇文章的中心人物。

固将其作为本教学的切入点。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和疏通文意。

从而达到知道周亚夫即可。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

用当前长寿区争创文明卫生城市称号,高温天气下清洁工人仍坚守岗位的事迹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周亚夫。

第二部分:我知周亚夫。

第三部分作业。

第二课时则主要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和思考其品质在当今意义。

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点。

第二部分我识周亚夫。

第三部分我悟周亚夫。

第四部分作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一、导入新课:网上收集清洁工人严寒酷暑下坚守岗位的照片。

孩子们,请大家看看这些照片。

这些人在干什么呀?对的,他们在工作。

大家都知道我们长寿区在争创文明卫生城市。

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很多的人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照片中的清洁工人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创卫尽力。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主人公也具有这样的品质。

他就是周亚夫。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他吧。

(设计意图:清洁工人忠于职守的品质和周亚夫一样,同时以周亚夫为切入点和教学主线。

)二、我知周亚夫1.作者——完善司马迁名片。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

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

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

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

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百度百科)2.出处——完善《史记》相关文学常识知识卡。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百度百科)(设计意图:通过完善司马迁名片和《史记》文学常识卡,一来检查学生知识储备和预习情况,二来利于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

)3.诵读(1)读准字音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圈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小组内交流解决。

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重要字词读音卡片,要求学生完善。

祝兹()棘()门诏()书彀()弓弩()按辔()徐行()作揖()介胄()嗟()乎曩()者可得而犯邪()(2)读通、读顺、读出正确的断句要求:先小组读,再请小组示范读,师生共同评价点拨,再请下组示范,最后齐读。

(3)读出人物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

明确:霸上、棘门军士细柳军士汉文帝周亚夫②这些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明确:周亚夫③判断周亚夫是中心人物的依据?明确:依据一:题目(在此释题:本文选自《史记•绛(jiàng)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

军:驻军,驻扎。

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

题目意思为:周亚夫驻军细柳。

)依据二:主要内容。

(4)读主要内容①文章共有三段,每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

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

(百度百科)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描写,表现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的特点。

(5)读重点字词(师生共同勾画课文重点字词)要求:学生结合页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师生点评。

老师再出示字词卡片检测。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以:()军:()②上自劳军劳:()军:()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乃:()节:()诏:()④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驱驰:()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介胄:()见:()(6)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勾画课文重点且难理解的句子)要求: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以下组为单位翻译勾画出的句子,小组进行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再出示重要句子检测掌握情况。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⑤已而之细柳,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⑥将以下骑送迎。

⑦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⑧为动,改容式车。

⑨称善者久之。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读来引到学生掌握字词句的知识点,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从而了解周亚夫。

)三、布置作业(设计意图:再次夯实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储备文言知识。

)(1)用白话文疏通文意(2)整理重点字词句知识卡片(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重要句子,作者和作品)(3)在整理知识的基础上解释下列词语。

①已而之细柳军之②不闻天子之诏③称善者久之①已而之细柳军军②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③军中不得驱驰①上自劳军劳②劳其筋骨①居无何居②居天下之广居【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分析多义词在特定句子中的具体的含义。

解题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上下文)来分析推断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参考答案】之:①去,往。

②结构组词,的。

③助词,无义。

军:①军队。

②驻军,驻扎。

③军营。

劳:①慰问。

②使动。

使……劳,使劳累。

居:①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②第一个“居”:居住。

第二个“居”:居所。

【答案解析】“之”在①句中是动词,译为“去,往”。

②句中天子是名词,诏是“皇帝发布的命令”,也是名词,故“之”是结构组词,译为“的”。

③句译为“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之在此句中是助词,无实际意义的。

“军”在①句中是名词,译为“军队”。

②句中军是动词,译为“驻军,驻扎”。

③句中军是名词,译为“军营”。

“劳”在①句中是动词,译为“慰劳”。

②句中军是动词,且是词类活用,使动。

译为“使……劳,使劳累”。

“居”在①句意思是“不久,一会儿”。

可判断“居”表示时间段,译为“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②句中有两个居,但根据句意,词性不同。

第一个是动词,译为“居住”。

第二个是名词,译为“居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中的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形象。

2.思考周亚夫品质的当今意义。

3.学习利用生动事迹,巧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形象。

2.学习利用生动事迹,巧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教学过程:一、学习巩固,温故知新二、我识周亚夫1.周亚夫档案袋要求:给周亚夫建立档案袋,包括年代、地位、品质、本文结局四个方面。

(1)年代明确:西汉(2)地位明确: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

(3)品质①从文本识周亚夫明确:采用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与侧面描写(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细柳军的严明军纪)相结合的手法,从军容军纪等方面对比衬托,体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的“真将军”形象。

②从文帝口中识周亚夫明确:真将军。

周亚夫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真要体现在军士戒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纪严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令畅达(将士言必说“将军令”,“将军约”)、周亚夫的言行(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