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解读
渐渐听得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呼吸由低而响,愈 来愈是粗重,跟着萧远山脸色渐红,到后来便如 要滴出血来,慕容博的脸色却越来越青,碧油油 的甚是怕人。…… 突然间只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 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 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萧峰和慕容复各见 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萧 峰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 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 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 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 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 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 国是空,复国亦空。” ——《天龙八部》
好像在说:“观世音菩萨,求求你免除令狐 大哥身上痛楚,把他的痛楚都移到我身上。 我变成畜生也好,身入地狱也好,只求菩萨 解脱令狐大哥的灾难……” 令狐冲不由得胸口热血上涌,眼中望出来, 这小尼姑似乎全身隐隐发出圣洁的光辉。仪 琳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柔和,在她眼前,似乎 真有一个手持杨枝、遍洒甘露、救苦救难的 白衣大士,每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都是 在向菩萨为令狐冲虔诚祈求。令狐冲心中既 感激,又安慰,在那温柔虔诚的念佛声中入 了睡乡。 —————《笑傲江湖》
金庸笔下的王重阳
1.他是抗金保宋的义士。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 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 事之根本。 2.他是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夺取九阴真经,是为 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 智慧超群,安排一场假死的戏震慑欧阳锋。 3.他是不懂爱情的男人。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 情,辜负了林朝英;又因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 一生,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 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一)小说据历史虚构有三类:
1、依史敷衍。
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进行虚构。
《书剑恩仇录》虚构乾隆身世、胞弟陈家洛、喀 丝丽是乾隆宠爱的香妃等。 《碧血剑》虚构袁承志来写历史人物如崇祯、李 自成、李岩、皇太极、多尔衮等。 《鹿鼎记》写的历史人物超过100人,康熙、鳌拜、 郑经、陈近南、黄宗羲、吕留良、李自成、陈圆 圆等等。写了杀鳌拜,中俄条约、文字狱。 虚构 和历史结合得天衣无缝。
(三)佛教
汉代传入,到隋唐之际,三教合流,成为 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大乘与小乘之 分。 大乘分空、有二宗。空宗以三论、天台、 禅为主;有宗分为唯识、华严、净土三宗, 加密宗和律宗,共有八宗。宋明后,禅宗、 净土独盛一时,其他的衰落。
金庸小说中的佛家
少林寺,有许多和尚、尼姑。 写了“空色”观念,如余鱼同出家。 陈家洛去南少林看于万亭档案,借用《百 喻经》故事。宣讲佛家的“苦海无边,回 头是岸”。 裘千仞成为慈恩,听一灯大师讲解《佛说 母鹿经》。
小说中对王重阳的侧面描写
郭靖一怔,答道:“重阳祖师是你师父,是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当年华山论剑,功夫天 下第一。”丘处机道:“那不错,他少年时 呢?”郭靖摇头道:“我不知道。”丘处机 道:“‘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我恩 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 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 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 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 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 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 而出家。
金庸虚构 “日月神教”、“神龙教”重点 在说明“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鹿鼎记》附有《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从 批示之中,可以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 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我认为过 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 人、满洲人侵略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 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北魏、元朝、 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 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 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金庸的中 国历史观》
(二)宗教圆融与民族融合
金庸身处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加上丧子之 痛、对佛学有所参悟,但更重要的是他对 中国历史演进的整体思索。 从朝代更替的“外化”表征,深入到思想 文化的“内化”历程,从而屏除“夷夏大 防”的传统观念。
“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 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 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 来。……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 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 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 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 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 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 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金庸的中国历史观——在北京大学 的讲演》,《明报月刊》1994年12月号。
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 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 立全真教。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 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 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
女真和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最伤脑筋的就是 没有好办法化解民族矛盾,而王重阳的清修主 张正好消磨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斗志,有利于 缓解民族矛盾和巩固异族君主的统治地位,所 以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在金元两个外族统治时 代得到迅猛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 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书剑恩仇录》以乾隆中期征战大小和卓木回
部“抗暴应战,神必佑我”为背景,上溯“天地 会”反清复明的坚韧卓绝、又以民国初年盛行的 “乾隆身世传说”和“香妃传说”来铺叙故事。 《雪山飞狐》借鉴《罗生门》的叙述,描述寻 找明宫聚敛而后失落闯王“宝藏”的主题,于史 有据。背景是关东,今天河北蔚县通往山西广灵 的古商道即名“飞狐口”,隋唐间确曾设“飞狐 县”。 《碧血剑》开篇以勃泥国华侨张朝唐明末回国 赶考,遇见官兵抢掠,尤甚于匪的情状,据明人 记载补叙的。《袁崇焕评传》详论明廷何以自毁 长城,清兵何以长驱直入的一段史实。
黄蓉道:“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 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 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 好男儿大丈夫。”郭靖连连点头,道:“蓉 儿,你怎想得出这么好的道理出来?” 黄蓉笑道:“啊哟,我想得出,那不变了圣 人?这是孔夫子的话。我小时候爹爹教我读 的。”郭靖叹道:“有许许多多事情我老是 想不通,要是多读些书,知道圣人说过的道 理,一定就会明白啦。” ————《射雕英雄传》
金庸对儒家的态度,是现代社会与 儒家思想的融合。 强调儒学传统与礼教大防对立。 赞同岳飞和范仲淹等人的儒家理想 人格。 郭靖与黄蓉游岳阳楼,理解了“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内涵。
(二)道教
全真教:王重阳(1112年—1170年),北宋末京 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原名中孚,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 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 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金正隆四年(1159),愤然 辞职,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 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 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 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
李沅芷道:“别说我认不出路,就算认出,我不爱 领又怎样?自古道女子要三从四德,这三从中可没 ‘从师’那一条。”……骆冰一笑走开,去对陆菲 青说了。陆菲青沉吟道:“三从之说,出于仪礼, 乃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他们做 官人家的礼教,咱们江湖上的男女可从不讲究这一 套。”骆冰笑道:“本来嘛,未嫁从父是应该的。 从不从夫,却也得瞧丈夫说得在不在理。夫死从子 更是笑话啦。要是丈夫死时孩子只有三岁,他不听 话还不是照揍?” ————《书剑恩 仇录》
萧远山和慕容博被少林寺灰衣僧人 打晕,后疗伤。并对他们讲悟道、 参悟,用偈语大喝,让他们彻悟。 鸠摩智武功被段誉吸去,因而大彻 大悟。 佛家的悟道、参禅是金庸小说中的 重要思想。
二、金庸小说中的历史
金庸吸收《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小说 的讲史法,西方如《萨克逊劫后英雄略》《基督 山恩仇记》等的“讲史演义” 方法。 在金庸小说里也不难找到这些小说的意象、间架 或者人物叙事的变异。 小说写的历史年代:《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 “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 《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清朝康熙, 《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清 朝乾隆,《连城诀》为清朝末年。
3、着意虚化历史背景。
《笑傲江湖》《侠客行》。
《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 《飞狐外传》展现秘密会社,是天地会传 说中的“红花会”及“山宗”、“华山 派”,借助传统表现反抗暴政、抵御外侮、 兴复故国、振兴民族的主题。 金庸小说讨论朝廷暴政和官吏昏庸如何激 发内乱外侮,以致生灵涂炭,民族蒙难的。
三、金庸小说中的用典
典故有文史哲。一是使情节生动活泼,二 是增加知识与趣味,三是增加小说的厚度 与深度。
1、历史政治典故。
如《射雕英雄传》成吉思汗请丘处机真有 其事, 丘处机的信和诗歌全录。《鹿鼎记》 尼布楚条约全录。《碧血剑》袁承志在徐 达故居时就把历史典故写出来。
《连城诀》梁元帝的江陵搜刮的宝藏,魏 兵攻破查问不到宝藏,于是把江陵百姓数 万人赶到长安。 《侠客行》侯嬴与朱亥的典故。其中的小 镇侯监集就是由侠客侯嬴而来的。 《白马啸西风》沙漠迷宫抢宝说的高昌国。 唐朝时高昌军民退守迷宫。
2、以史点染。
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为背景。
《射雕英雄传》是历史与传奇的结合。人物成吉思汗部将、 儿子窝阔台、拖雷,政敌王罕、札木合;远征花剌子模。 《倚天屠龙记》明教历史,还写了元顺帝、张士诚、陈友 谅,张三丰、彭莹玉和周颠等人。 《天龙八部》写大宋、大辽、大理、女真和大燕国的历史, 历史人物都是武功高手,打破了朝廷与江湖、事实与虚构 的界限。
仪琳情急之下,不由自主的念起经来:“若 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 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 声,皆得解脱。……” 她念的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初 时声音发颤,念了一会,心神逐渐宁 定。…… 她继续念道:“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 音菩萨名者,彼所持刀杖,寻段段坏,而得 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 恼人,闻其称观世音名者,是诸恶鬼,尚不 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 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 菩萨名者,皆凭断坏,即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