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误以后
杰克·坎菲尔德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他一次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与他的女儿有关——有一次,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出去吃饭。
席间,7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环。
她自个儿把桌子擦干净后,说:“爸爸妈妈,我真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因为你们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
我的朋友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的父母就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做事如何不小心。
你们没有这样做,谢谢你们。
”
第二个故事: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聚餐。
席间,发生了相同的事情。
一个朋友5岁的儿子碰翻了一杯牛奶。
孩子的父亲正要出语指责,杰克见状赶忙也故意碰翻了他面前的酒杯。
他一面收拾残局,一面自嘲,说自己已经48岁了,还是这样不小心,仍然有把东西碰翻的时候。
那孩子在一旁露出了笑脸。
孩子的父亲也领会了杰克的意思,收住了未出口的指责。
有时候,大人们的确容易忘掉,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两则故事中的大人知道,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
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
第三个故事有关科学家斯蒂芬·格伦。
近年来,斯蒂芬·格伦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当采访他的记者问,是什么让他具有了普通人不及的创造力时,他提到了他幼时的一段经历:
那天,他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将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狼藉一片!
他的母亲闻讯而来。
然而,她没有发火,没有说教,更没有惩罚他。
她说:“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是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
他真的就玩起了牛奶。
几分钟过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
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
你想用什么?”他选择了海绵。
他们一起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失败了,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搬一只大奶瓶。
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我们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他通过反复实践,知道如果他用双手捧住靠瓶口的地方,则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啊!
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他无需害怕犯错误。
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科学难题也是经过一次次错误之后最终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的。
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和教师通常采取的处理办法有哪些呢?比较常见的有口头警告、物质惩罚、精神惩罚、身体惩罚等形式。
口头警告包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让孩子从家长或者教师的语气、声调及
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的信息。
物质惩罚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等,让他体会到“犯错的代价”。
精神惩罚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给脸色、宣扬错事等,让学生从教师或者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
身体惩罚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体现出“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但是,上述几种处理方法具有很多的副作用,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父母的爱的怀疑。
不是说不能进行惩罚,在上面的第三个故事中,斯蒂芬·格伦的母亲最后还是给了他收拾地板的“惩罚”。
关键是要让孩子在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惩罚”这一印象上,而是要集中在对犯错的后果的认识以及如何避免自己不再犯类似错误的内在反思上。
孩子只有真正明白受罚的缘由,才能够避免委屈和抵触情绪,诚心认错。
事实上,孩子的很多错误,其实根本用不着惩罚,更多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宽容和谅解。
宽容和谅解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比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更有成效。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
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
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有其特殊性,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但只要家长能在实施教育前,平缓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相当一部分的伤害。
教育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为目标。
一切教育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学会宽容和谅解,掌握好教育的艺术,那才是爱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