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必修3)课时:(1课时)主编人:叶翠花审编人:梁海恬班级:学习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材料作文题的组成。
2、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学习课时】1课时【自主学习】思考:材料作文题由什么组成?材料作文的组成:材料: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思路、范围,写作时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写作内容的源泉。
引导语:对上述材料的总结与概括,对写作范围、主题的界定。
要求:是任务也是出题者设置的游戏规则。
【小组讨论】根据下面给出的作文材料,请讨论这些作文题的构成。
2018年高考材料作文题: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3月广州高考一模考题: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畅叙亲情。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
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青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当地姑娘,曾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诉说着家族的故事。
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
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点讲解】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1:利用关键词句概括材料的中心/提炼材料的情境/提取材料的信息,然后依据中心/情境/信息作文,就是最准确的审题。
A、关键词或关键句:就是最能表明出题者观点态度的词或句,表现为:1、一段记叙或描述性的文字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即是关键句。
2、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反复出现的词即为关键词。
3、导语中总结性概括性的词、句。
4、通过关联词、副词、修饰词表达出题者的情感倾向的词、句。
B、关键词的作用:1、是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切入点。
2、利用关键词拟题,切中材料的中心。
3、利用关键词点题,切中出题者的意图,深化文章的主题。
方法2:求同存异。
材料作文中就是要既关照材料的“共性”又要照顾材料的“异性”,从而到达“符合(切合)题意”的要求。
1、同:概括材料相同意思(表层、深层)2、异:分析材料的不同指向,即找出不同之间的关系(逻辑:对立、并列、依存、条件、假设、转折等;结构:并列、递进、总分)。
3、概括材料的中心:同之共性+异之关系。
4、拟题:中心(同之共性+异之关系)+态度(说明:最好用材料的关键词拟题)。
训练一:2018年高考材料作文题:材料的组成: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分析材料:材料分为两部分。
前部分可以概括为:时代发展、个人成长、重大事件。
“……”理解为意蕴丰盈后部分可以概括为:重大规划节点(未来的规划、中国梦)审题:1、同之共性:时间(发展、成长)。
2、异之关系: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时代发展、重大事件、重大规划)。
3、材料的中心:同之共性+异之关系,即“个人的成长与时代发展”或“个人与时代(或国家)”4、拟题:中心+态度。
如: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训练二:2019年3广州高考一模考题材料的组成: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提取材料信息:1.大太爷爷一家,坚守老家,(贫穷时)继承传统、积极进取。
2.二太爷爷一家,走出故里,(发展中)投身时代、成就自我。
3.三太爷爷一家,异国他乡,谋求发展,但不忘故乡(根)文化。
导语:每个家族的历史(家族文化)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
要求:留言帮助顾念祖理解中国家族文化。
同之共性:家(家族文化)异之关系:继承传统、积极进取----投身时代、成就自我---异国他乡求发展,但不忘故乡文化。
即“顾氏家族-中国家族”。
“个人-家族-时代、国家”中心:家族+继承传统进取---发展中成就自我---异国他乡不忘故乡文化即家族文化是与时代、国家紧密相连的,不管生在何时、处于何时,我们都积极进取、投身社会,贡献社会,家族与祖国一起成长。
拟题:家族文化与时代紧密相连。
(重点选择一则做祥写,但一定要涉及另外两则,略写)注意:对象意识。
【堂上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审题分析五则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意,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学习规律,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方法:求同存异得出结论(中心/立意)-----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同),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异)同异之间构成转折关系----文脉)。
【堂上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
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
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
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
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
然而,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四: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明)方孝孺(链接文章《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审题:同:材料1---3概括为对待任何事物要严肃、认真(敬),谨慎、不懈怠(畏),即敬畏之意。
异:第1、2是讲对待生命,第3是讲对待工作,第4则材料是说(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
关系(或联系):4是对第1---3的概括和总结。
中心:“同之共性+异之关系”组成来中心句,即怀敬畏之心,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拟题:怀敬畏之心、言行有规、方能致远【堂上训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题: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突破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体制,一起签下了土地承包责任书,怀着美好的愿望开始争夺自己的天空。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表彰了100位在改革开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小岗村18位农民位列其中。
材料三:1979年12月,舒婷在《北京深秋的晚上》一诗中写道: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去扑灭群星/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发出潮水般的喧响/我们也去吧/去争夺天空/或者做一片小叶子/回应森林的歌唱……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同之共性:1、3材料“争夺天空”(具体内容看材料)异之关系:1、3是2取得成果的条件中心:1争夺天空、贡献社会拟题:争夺天空、贡献社会【堂上训练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题2014广东(对举材料)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审题:材料主要是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对比:数量、记录内容、留存状况、保存记忆等。
辩证思考: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
“数码技术”适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所以取代了“黑白胶片1、同:照片2、异:黑白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记忆的情况,情感的变化。
3、中心: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人的记忆/情感。
(辩证思考)当时考场符合题意的判定:★一个中心:照片/科技(必须由照片谈起)★两个基本点:(1)人的记忆/情感(2)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堂上训练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题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的共性:材料的不同指向:概括材料的中心:拟题:审题:材料主要是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对比:数量、记录内容、留存状况、保存记忆等。
辩证思考: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