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教学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教学课件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 域。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应一致,成因应是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前 缘的东北风影响,故 B 项正确。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11.卫星从 900 千米高空拍摄到的罗布泊湖盆形似人耳,有八道耳轮线, 其形成原因是(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5.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出现“中部岩层年龄新,越往两翼越 老”的地层年龄分布,属于向斜谷。故选 A 项。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 成,地壳抬升不利于沉积,故排除 B、D 两项;雅丹地貌是在地表龟裂的基 础上受侵蚀形成,排除 C 项;河湖抬升后,湖水干涸,地面出露,受风力、 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白龙堆雅丹地貌,故 A 项正确。
10.推测白龙堆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概括自 1300 年至 2000 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 图示地区近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12 分)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专题检测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北 京 海 淀 上 学 期 期 中 )下 图 为 北 美 洲 西 部 落 基 山 脉 中 某 地 区 示 意 图。读图,回答 1~2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13.(2019·武汉二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 50 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 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 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 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 需要 400 到 550 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 10 到 50 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 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 甲状花纹(图丙)。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4 分)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 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 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 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2019·汕头模拟)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
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
下图为距今 2.3~1 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
答案 B
解析 图示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 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先由外力沉积后因变质作用形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2019·江西八校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 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 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 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 3~5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7.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 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
A.距今 2.34~1.93 万年 B.距今 1.93~1.9 万年 C.距今 1.9~1.45 万年 D.距今 1.45~1.0 万年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 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 为距今 1.93~1.9 万年。故选 B 项。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图完成 6~8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6.根据材料推测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 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故选 C 项。
9.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 水侵蚀 B.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 水侵蚀 C.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 面龟裂 D.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 层沉积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河流东岸缺少岩层 T4,表明该岸地层接触关系为不 整合接触;这与该地区岩层先下降(沉积)后上升(侵蚀)有关,上升过程中遭 受侵蚀导致 T4 地层缺失。故选 D 项。
8.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 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影响范围较大。故 选 B 项。
(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罗布泊东北部的白龙 堆沙漠中,是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 成,高 10~20 米,长 200~500 米以上,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 的白色巨龙。读图,完成 9~11 题。
1.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 A
解析 断层①完整,没有切断其他岩层,说明断层①形成最早;断层② 切断了岩层③,说明断层②形成晚于岩层③;岩层④最完整,覆盖于断层② 和岩层③的上方,形成最晚。故 A 项正确。
2.图中( ) 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8 分) (2)推断图 a 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 化,并说明原因。(8 分)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 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 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 b 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 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4.地层 T3、T4、T5 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答案 A 解析 河谷地貌中靠近河流的地层海拔低,一般年代较老。故选 A 项。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变化趋势一: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变化趋势二:1300 年至 1500 年、1700 年至 185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 小;1500 年至 1700 年、1850 年至 200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 沉积物粒径增大。 (4)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 2、3 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 痕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