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1doc.doc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1doc.doc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1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第一章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管理一、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一)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成立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建立领导集体决策制度。

(二)医疗机构预算编制工作,由本单位负责人负责,财务部门统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三)为了确保预算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一)完整性原则。

医疗机构的各项收支必须全部纳入统一预算管理。

(二)量入为出的原则。

编制预算应一句上年度的预算情况,结合当年医疗机构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预测本年度的收支,坚持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三)保证重点的原则。

支出中必须优先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转的支出。

(四)归口管理的原则。

内部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为预算执行部门,其直接费用由财务部门在预算批准范围内实施控制。

(五)统一性原则。

按照单位财务部门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程序及规定编制预算。

三、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一)全面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通过分析、研究上年度及以前年度的与预算被执行情况,掌握单位财务收支和业务规律的变化情况,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预测预算年度的收支增减趋势,为编制年度预算奠定基础。

(二)准确掌握相关基础数据。

通过核实单位人员、资产、业务量等基础数据,如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人数、门急诊人次、床位编制和实有病床数,计划年度政策性增支因素的标准或定额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三)正确测算各种因素对手指的影响。

一是分析测算预算年度内国家有关政策对医疗该机构收支的影响,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对收入的影响,增加工资补贴、实行房改对支出的影响等。

二是分析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对医疗机构收支的要求,如新增病床、新进大型医疗设备和计划进行的大型修缮、锅炉改造等对资金的需求和对收入的影响等。

(四)准确掌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收支预算的编制要求。

熟悉相关预算科目及其内涵,熟悉预算表格的内在联系和申报流程及时间要求。

做好充分准备,确保预算编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四、预算编制的内容(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结合业务量编制。

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则要根据以前年度收入水平,结合本年的相关影响因素编列。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人员编制,有关开支范围和开支定额(或标准),物资供应及价格变化等因素编制。

没有支出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

(三)专用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

医疗机构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等,根据有关规定按提取比例编制预算。

(四)事业反战项目预算编制。

单位的购置设备、改造医疗环境、修缮房屋、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等项目,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编制预算。

五、预算编制的程序(一)由财务部门根据财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政策提出单位下年度预算编制要求。

(二)由经费预算使用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申报所需预算。

(三)由财务部门汇总,并提出单位总体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四)对重大支出项目需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后申报预算。

(五)财务部门与归口管理部门对科室申报预算进行初步审核后,将初步预算方案报财务主管院长审查,形成单位预算草案。

(六)由财务部门组织召开预算管理决策机构会议。

提交单位预算草案进行讨论。

(七)由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决策通过单位年度预算上报稿,重大项目经领导集体决策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上报上级预算部门审批。

(八)上报稿经审批后,由财务部门分别向归口管理部门下达批准的预算。

预算审批管理一、医疗机构编制的预算应由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报送审批。

二、预算编制(或调整)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等预算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三、对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单位组织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领导集体决策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四、职工代表大会应在每年年初审议财务部门关于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单位本年度预算方案、事业发展规划等;监督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五、由财务部门按照预算申报规定程序逐级上报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六、若需要对审批后的预算进行调整,应将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权限逐级上报审批。

七、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预算。

八、审计监察部门有权对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

预算执行管理一、预算执行的原则(一)年度预算指标下达以后,归口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守预算,不准突破预算指标,特殊情况需调整的,需遵照相应的预算调整程序后方可调整预算;调整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执行。

(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预算执行负责,根据年度实际工作需要,本着节约原则安排和使用预算资金,严格执行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程序,积极配合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二、预算执行的程序(一)财务部门将上级批复的预算按类别和用途下达至归口管理部门。

(二)各归口管理部门严格按计划进度执行预算。

(三)财务部门制定专人负责监督、落实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汇报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调整管理预算调整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变动、临时事项的发生和预算差异分析等原因,需要对后期的预算数据、支出范围及内容进行调整或增减,以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合理配置资源。

一、预算调整的原则。

年度预算指标下达以后,应严格遵守预算,不准突破预算指标,需要调整的预算须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预算调整的程序。

预算调整需要经过申请、审议、批准三个主要程序。

(一)首先应由预算执行部门提出书面预算调整申请,说明理由及调整方案,财务部门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提供调整前后的预算指标对比。

(二)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提出的预算调整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三)按照预算审批管理办法进行审批。

三、医疗机构内部预算的调整,应由相关领导在审批权限内逐级审批,大额预算资金调整应经过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决策。

批准人应在审阅有关资料后,提出同意或不同意调整的书面意见,然后下发给申请人遵照执行。

四、财政性支出需报财务部门审批才能调整。

预算分析管理一、建立预算分户账。

对各个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做好预算调控工作。

二、预算分析的内容(一)按预算执行部门分户账进行统计,分析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

(二)充分考虑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对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目标数之间的差额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三)将当期预算执行数与上年同期预算执行数相比较,并与年初预算、预算批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差额的原因。

三、定期检查分析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

预算考核管理通过预算绩效考核,全面总结评价各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准确,执行是否合理、准确、科学,调整是否合规等内容,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预算绩效考核的内容(一)制度建设、管理措施评价。

主要包括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过程中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等方面。

(二)资金使用情况评价。

主要包括资金的申请、批复、适用范围、使用金额等方面。

(三)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尤其是大型项目的资金使用,主要包括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及时性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二、预算绩效考核的方法、程序(一)由预算管理决策机构进行预算绩效考核。

(二)年底由财务部门按部门分项目统计出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上报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

(三)由各预算部门向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汇报该部门预算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情况、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四)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相对照,对预算部门进行综合打分。

(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优良的部门通报表扬;对绩效差劣的部门采取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警示。

(六)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将预算绩效考核项目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监督。

第二章收入管理制度收入管理一、收入确认医疗机构收入是指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以及从财政和主管部门取得的补助经费,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组织并及时确认。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医疗机构从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取得的财政性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年度预算和追加预算确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均来源于本单位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零余额账户;上级补助收入是年度内从上级管理部门取得的非财政性收入。

以上收入均应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纳入单位的预算体系,及时确认收入,专款专用。

(二)医疗收入,即医院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护理收入和其他收入。

上述各项收入按照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依法取得。

(三)药品收入,即医院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中、西药品收入,要严格执行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按有关规定加成,依法取得。

(四)除上述以外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收入均纳入其他收入管理。

二、收入管理(一)医疗机构的全部收入要纳入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和管理。

其他部门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收取任何费用。

严禁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

(二)医疗机构的各项收入要认真执行国家的物价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制定收费标准,依法组织收入。

(三)医疗机构取得各项收入必须开具按规定统一印制的票据。

(四)各项收入按财务规定及时入账。

(五)定期对收入进行分析。

(六)建立收入岗位责任制。

门诊收费管理一、门诊收费工作由财务部门的收费人员来完成,收费人员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

二、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要合理设置门诊收费岗位,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三、门诊收费应按照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和相关规定执行,做到不漏收、不重收和不多收。

四、门诊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做到当日清点全部所收款项,当日结账,当日送存银行。

五、门诊收入要实现管理系统内部双重核对,即收费系统内部至少提供两种以不同方式提取数据的报表,实现两种报表之间核对一致。

六、门诊收入实行三级审核控制,即收费员、收费部门审核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审核负责人三个层次。

(一)收费员负责准确收取费用,按时结账,并按照收费系统内显示的金额或开具票据存根上的金额,将收入及时上交收费部门审核负责人审核。

(二)收费部门审核负责人依据收费管理系统内显示的金额,要求收款员上交收入,核对一致后在系统内确认入账,并及时准确地将当日收入送存银行,并将银行进账单及收入日报表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1)1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目录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2)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4)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6)疫情报告卡片工作流程(7)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8)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0) 首诊负责制(12)传染病首诊负责制(13)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4)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15)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16)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17)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19)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20)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21)AFP病例监测与报告工作制度(22) 性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制度(23) 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24)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机制(26)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32)肠道门诊工作制度(33)医院门诊日志登记制度(34)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5)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6)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病种、程序与时限(37)检验科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39)公共卫生应急值班报告制度(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41)传染病爆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43) 传染病爆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流程(47)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步骤(48)疫点与疫区消毒处理方案(54)人感染H7N9禽流感消毒隔离工作制度(55)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检分诊制度(56)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断报告制度(57)死亡病例报告制度(58)死因登记网络报告管理制度(5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61)死因监测工作例会制度(61)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62)死亡信息核实制度(63)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63)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64)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66) 急诊死亡病例登记规定(67)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管理规定(67)死因编码规定制度(68)肿瘤监测工作例会制度(69)肿瘤监测工作的档案管理制度(69)肿瘤监测工作培训工作制度(69)肿瘤病例登记报告制度(70)疑难、危重、肿瘤病例讨论制度(71) 结核病报告管理工作制度(72)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制度(73)消毒隔离工作制度(74)预防接种管理制度(75)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制度(76)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报告制度(77)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措施(78)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79)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报告管理制度(80) 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管理制度(81)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制度(82)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87)健康教育资料管理制度(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