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准备解析

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准备解析


4. 应急计划的技术基础
• 1. 事故考虑
– 法规要求:
• 不应该仅以一种事故作为应急计划的基础,因为
每个事故的后果在性质和程度上都是不同的。
• 应当考虑整个事故谱,从潜在后果超过正常运行
工况的释放,直到那些发生几率极低,但具有严 重场外后果的事故。
• 应急计划应以不同等级事故的潜在后果、时间因
素和释放特征的技术评价为基础。
4. 应急计划的技术基础
– 事故分析:
• 事故分析有助于制定应急计划的组织根据事故谱开发分级应
急响应计划。
• 分析应当针对工厂和厂址的特征进行。 • 应急计划的范围,部分地可以基于核电站的安全分析报告,
其中对设计基准事故作了详细的分析;此外还应当补充分析 那些后果比设计基准事故更为严重的事故。
4. 应急计划的技术基础
吸 入
15MCi 15MCi 16MCi
50(撤离干预水平) 103(非随机效应阀
值)
2103Ci 4104Ci
1. 应急计划和准备的必要性
④ 核电站设计有防止事故发生的多重安全设施并且有很大的
安全裕量,但不能排除发生事故的可能。反应堆安全研究 的结果表明,发生堆芯熔化的概率为510-5/堆年,其中有 十分之一可能造成严重的场外后果(场外剂量超过 50Rem)。
⑤ 世界核动力堆运行大约2000堆年时发生了美国三里岛事故
(1979年),又发生了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 这两年起故都造成了众所周知的环境影响。实际上,严重 事故的概率已达到410-4/堆年。
2. 应急计划和准备的目的和要求
① 应急计划和准备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预先制定的对策和 作出的安排,是保护场内人员和公众的最后一道屏障,其 基本目的是 a) 避免或防止早期伤害效应的剂量 b) 减少应急干预水平以上的剂量 c) 控制长期健康效应
致场外剂量超过应急干预水平,甚至造成居民早期健 康影响。
1. 应急计划和准备的必要性
• 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后果对应的释放量
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后果对应的释放量
途径 全身剂量(Rem)
惰性气体 释放量
甲状腺剂量(Rem)
131I 释放量
烟羽 照射
5(撤离干预水平) 50(早期伤害) 200(早期死亡)
3 制定应急计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 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s
① 应急计划不但要考虑预期的事故工况,而且必须考虑 那些发生概率很小,但后果更为严重的事故。
② 应当准备应付这些事故后果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③ 应当对事故状态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以控制室仪表指
示为依据的应急行动水平。 ④ 应当规定应急计划区,并为事故时实施场外防护措施
③ 厂区应急
——应急状态的后果限于厂区内 ——厂区内的人员行动起来,场外组织得到通知,某些场外组织也
可以行动起来
④ 总体应急
——应急状态的后果超过场区边界 执行总体应急计划
④ 应急计划应当在运行前完成,并经过演习,表 明计划是可行的; 人员应当经过充分的培训。
3 制定应急计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 主要依据 • 中国: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便(1993) • 安全导则:
– 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HAF-0701) – 地方政府对核动力厂的应急准备(HAP-0702) – 核事故辐射应急时对公众防护的干预原则和水平
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准备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
一、核电站应急概要
1. 应急计划和准备的必要性
① 核反应堆内积累有数量可观的放射性物质; ② 裂变产生的能量和裂变产物的衰变热可能成为堆内放
射性物质释放的驱动力,事故后果可能影响到场外广 大区域;
③ 只要堆内放射性物质的一小部分释入环境,就可能导
② 核电站营运单位和公众当局都必须制定应急计划;还应当 准备一个总体应急计划,为营运单位与所有其它应急力量 作出的安排提供有效的协调; 营运单位的和公众当局的应急计划是总体应急计划的组成部 分,营运单位的应急计划是总体应急计划的基础。
2. 应急计划和准备的目的和要求
③ 营运单位主要负责场内的行动,公众当局主要 负责场外的行动。责任的划分应当事先签定协 议。总体应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求营运单位、 管理部门和公众当局的共同努力。
• 潜在照射的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 ➢ ——食入应急计划区,针对食入照射室途径,主要照射来自:
– 食用污染的水、新鲜蔬菜、牛奶等的内照射
4. 应急计划的技术基础
② 应急计划区的大小及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素
– 确定应急计划区大小的原则: • 在应急计划区边界以外,预期的剂量未超过相应的
干预水平。
– 影响应急计划区大小的因素: • 应急计划考虑的事故及其源项 • 干预水平 • 当地条件
作出安排。 ⑤ 应急计划应当根据特定核电站及其厂址的特征制定。
4. 制定应急计划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 可能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 环境特征 • 照射途径和特征 • 潜在释放和照射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 需要采取应急防护措施的区域 • 由运行人员采取的控制事故的行动
二、应急状态分类和应急行动水平
1. 应急状态分类
1. 我国采用IAEA的应急分类系统,将应急状态分为4类:
① 应急待命
——电厂有关人员得到通知,进入准备应急的状态 ——相应的场外组织也可以进入待命状态
② 厂房应急
——应急状态的后果限于工厂的部分区域 ——厂内人员行动起来,相应的场外组织得到通知
4. 制定应急计划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 应急组织,包括责任分配、与公众当局的协调计划 • 评价、校正行动、防护措施、通讯和救护等所需要的人
力和装备
• 工厂特定区域,尤其是控制室和应急控制中心的可居留
性和可出入性
• 厂区人员的集合场所和撤离路线 • 应急响应能力的维持:培训、演习和检查 • 必须准备和保存的记录和报告
2. 应急计划区
① 应急计划区的概念 – 应急计划区是指为了保证在事故时能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
公众,需要事先作出计划的区域。 – 可以针对两种基本照射途径建立应急计划区:
➢ ——烟羽应急计划区,针对烟羽照射途径,主要照射源为:
– 来自放射性烟羽的直接外照射 – 从烟羽中吸入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内照射 – 沉降在地面的放射性对人的外照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