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丹青油画艺术特点王五(XX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2008级1班)摘要:陈丹青是80年代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 1980年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
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他的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
陈丹青(1953-)上海人。
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
1980年毕业,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陈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後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
《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
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於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
1982年移居美国。
2000年回国应聘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绘画系第四研究室责任教授。
作品多次参加海外重要展览。
多幅作品为美术馆、美国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关键词:陈丹青油画《西藏组画》一、陈丹青的代表作陈丹青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创作《西藏组画》西,在八十年代初引起画坛震动.其真实、朴野、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思想,一扫当时概念化的创作空气,影响深远.因而,这七幅画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此前,陈丹青的创作还包括《进军西藏》、《泪水洒满丰收田》等优秀作品.今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大展中,《泪水洒满丰收田》在“新中国美术”部分被置于重要展位,以象征一个时代结束的休止符号.陈丹青在美国居住多年,西方纯正的油画看多了,用笔点像书法,会游走,有弯度起稿准确,笔笔到位,游走的笔触与造型极好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点看他的《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很清楚。
二、陈丹青代表作的发展1.陈丹青作油画《西藏组画》艺术性《西藏组画》在当时看来由于缺少大家早已习惯了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而遭到"创作还是习作"的质疑。
今天,我们在重新梳理中国美术三十年发展历程时发现:《西藏组画》对中国美术三十年的美术史意义不在于油画的技巧,而正在于这一看似"缺少主题性和思想性与习作无别"的艺术创作取向。
换言之:《西藏组画》的美术史意义在于表达了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被"工具化"了的反感和企图反拨的努力,从而使她成为中国油画去"工具化"开始的标志。
2.《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艺术特点本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
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画册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一类是外出写生。
以作画年份为序编排,完整呈现陈丹青十年来油画创作的大致面貌。
两篇谈论绘画的长文,则指向中国油画的深层问题: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化的中国时,如何寻获存在的意义。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第一次推出陈丹青的画集,以朴素简易形式编成,方便普通读者购买,但印制却是精益求精的。
画集不但囊括了《归国十年》画展的精华内容,更增添大量图片与文字,成为一部人文气质浓厚的绘画读本。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是为普通读者编辑的一本画集,收录了陈丹青归国十年来代表性画作,并配以饶有兴味的解说文字,从中可了解陈丹青绘画艺术的大致面貌。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内两篇长文《回到写生》《面对原典》,专谈写生与临摹,直指油画移植中国百年来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歧异,甚至可说是近三十年中国文艺状况的诊断书。
●2010年11月,陈丹青回国后首次大型个展“归国十年”在中国油画院开展;12月,他参与策划的《回到写生》、《面对原典》也热闹开幕。
连续三个油画展,震动中国画界。
人们惊呼,“油画陈丹青”赫然归来。
三、陈丹青艺术成就的分期及特点从油画创作的过程来看,创作是需要观念的。
观念支撑艺术生活,作品要具有表达性、视觉性或阐述性,是需要观念来支撑的,艺术的本质来源于观念。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到实践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艺术家观念的体现,没有观念就谈不上思考,没有思考就谈不上艺术的创作,更谈不上对艺术创作的绘画。
观念艺术已成为当下文化、艺术的主流和方向。
在目前多元状态中,凡是能够开拓任何思想,并利用一切更改把个人的知识、梦想转变为有效地表现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现实的风格和艺术,就是最好的艺术。
无论从现实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观念艺术已经以其越来越独特的观念方式进入艺术生活。
在当代艺术中,油画艺术占有重要领地。
然而,因其作者和风格、技法的不同,其身价自然有所区别。
但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一般收藏家来说,如何鉴赏,或者判断其艺术价值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之被称之为商品油画的行画,在市场中异常活跃,让普通消费者多少有些盲从。
尽管严肃绘画与行画之间并无关联,但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异同,仍是消费者需要弄清的问题。
一、前现实主义时期1968年至1976年为前现实主义时期,陈丹青先生青少年时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十五岁时跟随中学老师辛明炎先生学画,从他油画启蒙教育时,在他心里就种下了向欧洲大师学习的种子,这是他日后出国的一个伏笔,那时的他跟着老师到处画毛主席像,晚上临摹欧洲经典画册,这又为他日后的《西藏组画》埋下另一个伏笔。
1970年到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劳动的空隙,他珍惜每一分钟自学画画,不停的画速写,他的超强的速写功力,正是那时练成的。
1974年前后,出版了《边防线上》和《飞雪迎春》两部革命题材的连环画,均获得成功。
并且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老将和小将》,以后又相继创作了《给毛主席写信》、《进军西藏》等。
《给毛主席写信》画风带有文革油画的特点,画中一群年轻人正在给毛主席写信,表示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的革命决心,色彩明快,笔触清晰爽洁,强调明度与色彩的对比,颇受俄罗斯油画的影响,《进军西藏》为历史题材,画面上茫茫大雪,战士们正冒着大雪勇往直前的向西藏进军,人物造型深沉坚毅。
这时期陈丹青先生艺术创作的特色正反映出我国艺术创作的总体要求:艺术创作的主题是根据形势需要,属于政治宣传。
强调领袖人物的高大及工农兵形象。
画风积极明朗,画面充满感召力,造型上注意主要人物健康向上的力量和戏剧性。
色彩上以“红、光、亮”,表现积极而热烈精神倾向,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写实主义。
体现作品风格的三突出原则。
陈丹青先生说:“我的文革创作没有个人经验,只有国家经验,而国家经验就是党的意志……这不是我个人的状况,而是全体艺术家的状况。
”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陈丹青先生正在西藏。
围绕这一重大事件,陈丹青根据在当地农牧区收集来的素材创作了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金灿灿的麦田里一群正在收割的藏民们停下手中的活,围在一位手拿收音机的汉子身边,收音机里正在播放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
人群中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有的哭泣有的悲伤,神态肃穆,丰收的麦田和悲伤的人群形成对比,远景是蓝天白云,中景是丰收的麦田,近景是悲伤的藏民。
以淳朴和自然的写实手法绘制而成。
虽然仍受苏联绘画模式的影响,硬而阔大的笔触、摆和扫的用笔,但画面中已看不到“红光亮”,并且表现了文革中没有的题材——“哭”,这里已看到了现实主义《西藏组画》的萌芽,整幅画带给人生动感人的触动。
这幅画以西藏自治区送展的名义参加了全国美展,获得了很高的荣誉,成为陈丹青先生的成名作。
并为日后他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幅作品不仅有属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在1999年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大展中在“新中国美术”部分被置于重要的展位,以突出象征一个时代结束的终止符,可以说陈丹青先生的前现实主义时期,是现实主义时期的过度期二、现实主义时期1980年至1989年为现实主义时期。
1980年他二度进藏,创作了毕业创作《西藏组画》,把中国油画创作从伤痕美术的政治情结和形式美中解放出来。
他笔下的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宣传符号,而是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
打破了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的绘画模式。
被认为是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创作,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他的真实、朴野、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思想,一扫当时概念化的创作空气影响深远。
《西藏组画》有七幅小画组成,分别是《母与子》、《进城之一》、《康巴汉子》、《朝圣》、《进城之二》、《牧羊人》、《洗发女》。
它向人们展示了以往美术作品中不可能感受到的自然与真实,有着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真实的塑造了高原上自然淳朴的人性之美,所表现的主题是生命、自然朴实的人的魅力,他用最真实的情感和熟练而朴实的绘画语言缩短了观众与西藏高原的距离,追求人性的净化和超越,质朴和真实,讴歌人性的真善美。
当他踏上西藏这块土地面对西藏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从少年时代积累起来的艺术灵性和对西欧油画的感悟一下子醒悟了,他的审美向往,油画语言造型功力、生活底蕴、一时间集合成一股创作律动,一股脑地倾泻于画面上,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极尽朴实,浑厚的灰褐色几乎统领画面,然而却极富情感力度,涂抹的笔触效果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使作品有一种凝重感,人物神情动态生动传神。
这组画里创作的第一幅是《母与子》。
画面中,把孩子揣在衣襟里喂奶的藏族妇女,因艰辛劳作而疲惫沉默,目光甚至有些呆滞,这些都是此画的感人之处。
《牧羊人》对拥吻的情侣描绘大胆而直白,亲昵而粗鲁,男人露出脊背强悍有力,女人动作笨拙僵硬,组成一幅人性真善美的画面,把爱情主题大胆得表现在画布上,直接而不掩饰,开启了绘画中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张扬,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在《康巴汉子》中,我们看见五位藏族汉子占据画面,他们身着厚实而陈旧的藏袍,套着破旧的毡靴,脸上带着粗犷又沧桑的表情,自然真实的阳刚之美,笔触坚实而饱满。
陈丹青先生说:“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既很容易被人忽略,有特别能打动人…当一个牧羊女怀抱婴儿跟着丈夫走来时,在他怯生生的神色和紧拽丈夫衣袖的细节上,在这一家三口的动人关系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近乎庄严的美……我其实是跟随这对夫妇走进了他们的整个生活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