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
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 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 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 工资的阶段(商业化点)。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不足
(1)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 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
(2)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 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3、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 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 括心理因素。
▪ 第二种把边际劳动收益低于非农边际劳动 收益的农村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因为 这部分劳动者选择非农生产会获得更大的 收益,最终他们会选择转移出去的。
劳动力年龄
▪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 统计的人口。
▪ 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 适龄人口。
▪ 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 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
人口红利
▪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 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 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 价格。
▪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 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 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3、托达罗模式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5、吉佛的引力理论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距。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 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 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 对比重下降;
▪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 比重同时下降。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我国农业劳动力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业剩余劳动力
▪ 一种把边际生产率=0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 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认为这部分人即使 不参加农业生产也不影响农业产量。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 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 力; ▪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 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 好等,则是拉力。
我国农业劳动力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乡村从业人员?
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
▪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中国已经处在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尾声,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时 代。
▪ 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 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
农业劳动力内涵
▪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供给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 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
又严重不足。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老龄化) ▪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 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
1、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报酬不如工业被假定了)
(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 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 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 比例始终是不变。
(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 失业。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理论: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 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 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 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 径产生依赖。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
给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各种“点”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 拉尼斯、费景汉提出了 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 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 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