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6章)【圣才出品】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6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中央银行
5.1复习笔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央银行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央银行是存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商业银行发展为中央银行,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许多商业银行除了经营一般的存放款业务以外,都从事银行券的发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许多小的商业银行都能发行银行券的做法有很大缺点。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不断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益增多,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了,由各个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结清已发生困难。

这样,不仅异地结算矛盾很大,即使是同城结算也有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贷款的要求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期限延长了。

商业银行如果仅用自己吸收的存款来提供放款,就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将吸收的存款过多地提供贷款,又会削弱银行的清偿能力,有使银行发生挤兑和破产的可能。

2.中央银行的发展
中央银行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经过曲折完善,中央银行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终于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机体健全、能够掌握和运用多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机构。

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7世纪中叶至1843年,这是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

最早设立的中央银行是1656年设立的瑞典里克斯银行。

(2)从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是中央银行逐步发展完善的时期。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皮尔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作为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将英格兰银行分成发行部和银行部两个部分,发行纸币与银行业务分开,银行业务不干预货币发行,从此奠定了现代中央银行组织的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政府利用中央银行来推行财政金融政策,干预国民经济,稳定货币。

同时各国纷纷加强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先后实行了国有化。

3.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中央银行在中国的萌芽是20世纪初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

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因战争赔款所带来的财政困难,统一币制,推行纸币。

户部银行于1905年8月正式成立,是清政府的官办银行,除办理一般业务外,还享有国家授予的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

最早以立法形式成立的中央银行是1928年成立的国民政府中央银行。

1928年10月,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和《中央银行章程》。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的基础上经过合并改组建立起来的,同时开始发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标志着我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

二、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1.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按所有制形式,各国的中央银行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1)属于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资本属于国家所有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的所有制形式。

有些设立较早的中央银行,开始是一些私人股份商业银行,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这些银行逐渐实行国有化。

中央银行国有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属于半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
这些中央银行的资本,部分股份是由国家持有,部分股份由私人持有。

如日本银行,55%的股份由政府认购,其余45%由民间认购,其私人股东唯一的权利是按规定每年领取最高为5%的股息。

(3)属于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是由私人股东投入的,如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

意大利的中央银行——意大利银行,就是由股份公司组织转变为按公法管理的中央银行,资本为30万股,每股面值为1000里拉,由储蓄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认购。

2.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1)单一中央银行制
单一中央银行制就是一国仅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中央金融管理机构,国家授权它掌握全国的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和监督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2)联邦中央银行制
联邦中央银行制是指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中央银行的结构也采用联邦制,即中央银行作为一个体系存在。

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央银行组成。

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订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由这个体系中的全体成员
共同完成。

3.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由于各国的特殊环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不尽相同。

按其独立性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获得国会立法授权后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

美国和德国等属于这一模式。

(2)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所谓独立性稍次的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拥有对中央银行发布指令的权力,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

政府一般不过问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3)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属于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意大利银行。

意大利银行是西方工业国家中独立性较小的中央银行。

4.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
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有如下模式。

(1)双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
实行双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的国家不多。

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权对银行发照注册并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形成双线银行管理体制。

在联邦这一线,有八个管理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是
三个,即联邦储备体系、财政部通货总监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2)一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
所谓一线是指相对美国等国的双线管理体制而言,管理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在中央一级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

通常,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是以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主体开展工作的。

(3)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管理体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型管理体系。

1979年的《英国银行法》规定,英格兰银行全权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

5.特殊的中央银行制度
(1)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
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或机构,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叉从事一般商业银行业务。

(2)准中央银行制度
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来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新加坡、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就实行这样的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指的是由参与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战后,在许多地区,相邻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建立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部成立参与国共同的统一中央银行。

这种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为成员国制定金融政策,以推进联盟各国经济的发展及避免通货膨胀。

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1)联邦储备银行
12个联邦储备区各设有一家联储银行,并可在本储备区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行。

各联储银行是私营公用事业的股份机构,股东就是本储备区内作为联储体系成员的私人商业银行,股息支付不超过6%。

(2)成员银行
所有的国民银行都必须是联储体系的成员,而在各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则不必加入联储体系。

(3)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
这是联储体系的最高领导层,设在华盛顿。

其7名成员由总统提名、征得参议院同意之后任命。

为防止总统控制联储体系,也为了把联储与其他政治压力隔离,理事任期长达14年且不连任,同时理事的任期错开。

(4)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由联储理事会的7名成员加上纽约联储银行行长和另外4位联储银行行长组成,它的主席就是理事会主席。

三、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虽然是从商业银行发展演变而来,但一旦当其取得中央银行的资格,其性质就随之而改变。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

而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金融机构的半官方组织。

中央银行的宗旨主要有以下四点。

(1)向社会提供可靠的、良好的信用流通工具,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灵活方便的支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