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课程大纲 - 江南大学教务处

《教育学》课程大纲 - 江南大学教务处

《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 《当代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全面阐述。

二、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四、课程学习建议: 认真收看教师讲课影像资料,阅读指定教材,深入思考,领会理解,并适当阅读参考文献,完成单元练习和课程作业。

五、课程的对象 公修课,限非师范类学生。

六、课时与学分: 课堂教学:28学时 总学分:1.5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2、理解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等基本概念;3、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4、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5、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契机〔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②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要素① 教育者② 受教育者③ 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①古代教育及特征;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③近代教育及特征;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③近代教育思想。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①凯洛夫与《教育学》;②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与流派;③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4、当代教育学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教育功能的涵义及教育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2、理解、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3、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论述教育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5、了解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变革的内在动力,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一、 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分析的理论①教育功能的涵义;②教育功能理论;③教育功能分类。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①教育的政治功能;②教育的经济功能;③教育的文化功能;④教育的生态功能。

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①个体身发展的涵义与规律;②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③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④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①教育目的的涵义;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③教育目的的功能。

2、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②我国的教育目的;③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第三章 教育制度〔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教育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2、理解、掌握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我国学校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

3、了解教育制度生成与变革的内在动力,表现的方面。

4、了解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关注的方面。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2、教育制度的内生性;3、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4、教育制度:极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教育制度质的类型、价值与危机1、 自在性教育制度①自在性教育制度的涵义;②自在性教育制度的价值;③自在性教育制度的历史危机。

2、 强制性教育制度①强制性教育制度的涵义;②强制性教育制度的价值;③强制性教育制度的现实危机。

3、 自主性教育制度①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涵义;②自主性教育制度价值追求;③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教育变革逻辑。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1、现行学校教育制度①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②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分类;③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3、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第四章 当代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2、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3、理解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意义;4、熟悉当代中国教育现状;〔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1、规模迅速增长;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3、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4、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5、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1、全民教育;2、终身教育;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当代中国教育1、解放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2、当代中国教育现状①义务教育;②高中阶段教育;③民办教育;④高等教育;⑤教师;⑥教育经费。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及教师角色;2、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的素质要求;3、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4、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5、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6、正确认识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2、教师职业的形象;3、教师的职业声望、影响因素;4、 教师的职业权利与义务;5、 教师的劳动特点;6、 教师的素质要求;7、 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8、 学生事故中教师职务行为责任划分。

9、教师的专业发展①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的权利;3、学生的发展①发展的涵义;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③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第六章 当代课程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课程的涵义及三大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2、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标准等概念和涵义。

3、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理解其目标、理念及教学改革。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一、课程理论的发展1、课程与课程论①课程的涵义;②课程论的涵义。

2、三大课程理论流派①学科中心课程论;②人文主义课程论;③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的结构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①重视完整性与课程整体功能;②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③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①学科课程;②活动课程;③潜在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课程设置①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排;②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①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策略;②教科书的规范与策略。

3、主体精神与课程设计①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创造力培养。

四、新课程改革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3、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4、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①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②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③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馆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第七章 当代学习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理解智力对学习的影响及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3、理解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4、能运用所学理论对学习困难、学习落后学生的重要原因进行剖析;5、掌握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术语的涵义;6、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一、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1、学习的涵义;2、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3、西方现代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心理条件1、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2、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知识的学习过程①知识的学习的涵义;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技能的学习过程①技能的涵义;②技能形成的阶段。

3、学习迁移①学习迁移的涵义;②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

四、学生的学习差异1、学习风格的差异;2、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3、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①学习差异的表现;②因材施教的方式、途径。

第八章 当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教学、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讲授法、发现法、意义学习等术语的涵义。

2、了解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3、能对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述评。

4、理解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并能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与教学理论1、教学的涵义;2、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二、哲向取向的教学理论1、教学目的;2、教学阶段;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

三、认知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2、教学原则;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四、情感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2、教学阶段;3、教学方法;4、师生关系。

第九章 当代学校德育[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道德、品德、德育等概念的涵义。

2、能说明分析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利弊。

3、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作简要的述评。

4、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与体谅模式作分析对比。

5、了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6、理解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内容]一、道德、品德与教育1、道德与德育①道德特点与德育;②道德类型与德育;③道德层次与德育。

2、品德与德育3、教育与德育①教育的道德标准;②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

二、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1、直接的道德教学①道德课及优点;②道德课在理论上的难题;③道德课的实效。

2、间接的道德教育①间接的道德教育;②教材与德育;③教法与德育。

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

2、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评①给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与借鉴;②该模式的不足之处。

四、体谅模式1、理论假设。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3、体谅模式简评①理论上的缺陷;②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③体谅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之比较;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 创造与创造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创造的涵义、意义及与诸因素的关系。

2、理解、掌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途径及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