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所有文学流派的统称;1、以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从个体心灵出发,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2、在哲学思想上受尼采的影响,反对传统对个体、物质对心灵、理性对感性的压制,注重在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中剖析个体的生存状态(异化),具有虚无主义和文化批判倾向;3、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发展轨迹:肇始期(1890-1910)鼎盛期(1910-1930)衰退期(1930-1950)2、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等。
三、未来主义1、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放任的文字中显示其刺激性和冲击力,致力于清除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2、未来主义发展概况1909年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 )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的诞生。
未来主义的“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陆续产生,形成热潮。
20年代初,未来主义出现分化,趋于沉寂。
3、未来主义的美学原则及意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未来主义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提出了文学艺术应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命题,使艺术的创造空间得到延展,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其弊端在于,把革新与传统绝对对立起来,一切唯新是举,混淆了艺术标准,使现代艺术走向喧嚣狂躁。
四、超现实主义1、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的先锋文学流派,以达达主义为先驱,要求发动“文化革命”,摧毁一切旧传统,实现包括潜意识在内的精神领域的彻底解放。
创作中致力于运用超出意识控制的“自动写作”法,表现不受理性束缚的梦幻现实(即超现实),进而记录绝对真实,“解决人生的首要问题”。
创始人为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代表作家有法国作家阿拉贡、艾吕雅等。
2、超现实主义的发展概况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扬》,成立“超现实主义研究会”;至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随后产生分化;1940年代以后布勒东建立新阵营,被称为“超现实主义外围”,影响扩散到欧洲之外;1960年代末期走向衰落。
3、超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及实践强调潜意识和梦幻,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希望摆脱理性干预,通过纯粹的心理自发现象(梦幻、催眠和疯狂)及随性的想象,深入挖掘内心世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力求在现实与梦幻的自由结合中实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强调作品的非凡效果,试图通过推翻理性思维和传统写作的方法来探索尚未被认识的本质和潜在力量,努力表现人性中最原始的一面,以图创造出绝对自由的文学。
4、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超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和理论权威,曾起草历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1919年和苏波合作写出了第一部尝试“自动写作法”的小说《磁场》,其诗体小说《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五、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二十世纪初期影响遍及欧美多国的文学流派;在创作理念上注重内在体验的象征表现,主要借助精致传神的鲜明意象,间接地暗示心灵对世界的把握,以求激起想象和联想,实现心灵体验的传达沟通。
在肯定象征根源于个人对传统的创新的同时,突出强调其客观性。
代表人物:法国的瓦莱里、德国的里尔克、俄国的叶赛宁、美国的庞德、爱尔兰的叶芝和英国的艾略特等。
2、前、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区别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较为单一、简单。
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为多义、复杂,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和含蓄性。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提供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朦胧的诗歌意境,把纯净的幻觉、梦境作为其审美追求,把直觉、梦幻、暗示、象征、音乐性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入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神话、宗教与象征元素融为一体。
3、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4、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二十世纪欧美影响最大的诗人;1948年以“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Major Works●Poetry:《荒原》The Waste Land(1922)《空心人》The Hollow Men(1925)《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5)●Nonfiction:《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1920)《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 (1933)●Plays:《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1935)《荒原》(The waste land)以“沉寂的荒原―萎顿的人类―复活的希望”为诗篇的主要线索,展现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西方现代社会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
(1)作品主要结构:I 《死者葬仪》(The burial of the dead)II 《对奕》(A game of chess)III 《火诫》(The fire sermon)IV 《水里的死亡》(Death by water)V《雷霆的话》(What the thunder said)(2)《荒原》的象征意义解读:《死者葬仪》: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荒芜却充满了低级欲念。
《对奕》:上流社会与下层市民相对照,同样庸俗而无意义。
《火诫》:情欲之火造成猥琐、空洞而虚伪的爱。
《水里的死亡》:暗示死亡的不可避免,人们所渴望的生命之水也于事无补。
《雷霆的话》:宣扬宗教的“克制、同情、给予”。
(3)对《荒原》的评价:评论界: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作。
艾略特:“对我而言,它仅仅是个人的、完全无足轻重的对生活不满的发泄;它通篇只是有节奏的牢骚。
”六、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流派;侧重运用扭曲、变形、夸张、荒诞等手法,突出表现主体的内心体验、心理过程和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往往被有意扭曲或抽象化处理,情节怪诞突兀却发人深省,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有重要影响;代表作家: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卡夫卡、美国的尤金·奥尼尔等。
1、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二十世纪杰出的德语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Major Works●短篇小说: 《判决》(1912)《中国长城的建造》(1919)《饥饿艺术家》(1922)《地洞》(1924)●中篇小说:《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 《美国》(1914)《审判》(1918)《城堡》(1922)2、《变形记》:以荒诞的手法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并悲惨死去的遭遇,表现了在以金钱为准则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到极致,人性被无情地异化,个体命运由此而变得多舛与无奈的困境,传达了现代人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生活感受。
3、思考: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荒诞的变形经历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意义?4、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1888-1953):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Major Works《东航卡迪夫》Bound East for Cardiff 1914《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 1918《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 1920《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 1920《毛猿》The Hairy Ape 1922《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1926《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8《卖冰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 1939《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41●奥尼尔总体创作特点:善于通过多种戏剧艺术技巧反映生活、描摹人类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主义理念和心理分析模式融为一体;揭示出现代社会人生意义缺失、自我价值沦落和生活理想幻灭的现实性悲剧;达到了戏剧心理化和艺术哲理化的高度。
●《毛猿》: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扬克的遭遇刻画了身处现代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盲目乐观到逐渐清醒并最终绝望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个体在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情境里失去归属感和生存意义的悲剧现实。
●《毛猿》艺术特点:运用具有象征意味的戏剧元素将主题观念予以外化;人物形象具有符号化、抽象化的标志性特征;利用现代戏剧特有的灯光、音响、舞台布景和演员的夸张化表演形式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七、意识流文学1、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认为生活内容是主观印象、体验感受和意念思绪的总和,主张客观直接地摹写个人内心的意识流动和“心理时空”;作品常呈现超越物理时空的现实与幻觉交织,过去、现在与未来并置的景象;代表作家: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
1、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二十世纪法国小说革新的代表人物。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第五卷《女囚》第六卷《女逃亡者》第七卷《重现的时光》●《追忆似水年华》:通过一个敏感而体弱的上流社会青年对自己成长过程的追忆,记录了他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存在于主人公“主观意念”中的“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