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期中检测卷一、基础与运用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ǒu)B.贮蓄(zhù)莅临(lì)粗犷(kuǎng)咄咄逼人(duō)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煞有介事(shà)D.攲斜(qī)啄食(zhú)难堪(kān)人声鼎沸(dǐng)答案:C解析:A项“着”应读“zhuó”;B项“犷”应读“guǎng”;D项“啄”应读“zhu ó”。

2.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 感慨澄清奥秘花团锦簇B. 确凿云霄博学各得其所C. 祷告遮蔽徘徊波光粼粼D. 静谧诀别烂漫翻来复去答案:D解析:“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的干什么?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

B.他们重现了一项古老的、几乎已被遗忘的技艺:在众目睽睽下让物品不翼而飞。

C.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气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D.小亮对这个问题有点恍然大悟,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答案:D解析:“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

用在句中有误。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调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答案:A解析:A项原句的病因是“领会”与“形象”搭配不当,“领悟形象”也不正确,可以将“领会”改为“感受”。

5.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句式相同。

(2分)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

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答案:示例:敬畏荒漠中的胡杨坚韧刚强敬畏雷电中的海燕自信乐观(2分)6.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D.“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如孔子、老子、庄子等是对古代先哲的尊称。

答案:B解析:海伦·凯勒是美国人。

7.默写填空。

(6分)(1)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4)《论语》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善于时时刻刻向他人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风萧瑟 (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空1分,共6分,有错字该空不给分)8.综合实践活动。

(8分)某中学将开展“弘扬中华文化,走近传统书信”的语文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阅读该校学生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简述你的探究结果。

(写两条)(4分)某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2)任务二: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该校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学习心得或生活感悟的倡议。

可是你班的张小华同学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聊QQ、玩微信、打电话,你怎么劝说他呢?(4分)答案:(1)①某中学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写过信②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尝试写信的学生越来越多(每点2分,共4分)(2)示例:张小华同学,传统书信能体现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它饱含温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分)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义务让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分)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之情。

(2分)答案:设问(1分)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解析:诗句一问一答,显然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抓住尾联中的“乡书”“归雁”可以体会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0.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

(3分)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入”赋予“日”“春”人的情态(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1分)。

解析:赏析名句,首先根据名句的特点确定赏析角度,然后结合名句的大意分析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所抒发的情感、所揭示的哲理等。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练习。

(13 分)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吾日三省吾身()(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人不堪其忧( )(4)饭疏食,饮水()答案:(1)自我检查、反省(2)诚信(3)能忍受 (4)冷水(每小题1分,共4分,有错字该小题不给分)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分)(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分)13.下面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第①章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在学习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B. 第②章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C. 第③章讲的是人总要有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地追求,即使生活清苦也自得其乐。

D. 第⑤章讲的是坚定的志向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A14.请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中“乐”的理解。

(3分)答案:“乐”字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即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为了物质享受而辛苦奔波,只要心中有梦想,即使是粗茶淡饭也可欣然下咽,(1分)体现了孔子对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2分)解析: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理解孔子“乐”的原因,进而分析出其中体现的孔子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11分)送春宗璞①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秋。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地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④“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痩弱,地位卑下,却有持久的精神。

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

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了吗?”⑥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

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

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⑦我知道,春归去了。

⑧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

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海风愁,春深春老。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古诗云“开,到荼䕷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䕷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⑨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怎样理解画线句“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3分)答案:范围广,到处都是;(1分)开得迅猛,“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1分)色彩绚烂,“如火如荼”,“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1分)16.第③段中提到兰花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衬托二月兰“地位卑下”,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能尽情地迎春、伴春、送春的特点。

(3分)解析: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联想到对比手法,并领会其作用。

17.本文题目是“送春”却用较大篇幅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送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忠心、执着的本质。

(3分)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③④段写作者不满意年轻画徒的画稿,是因为年轻画徒运用了现代派艺术手法来画兰花。

B.本文主旨主要是赞颂二月兰的坚韧和顽强。

C.第⑤段中说“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是为了衬托二月兰具有“持久精神”,能尽情地开放。

D.“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是说二月兰面对春天的离去十分欣喜和快乐,它准备迎接夏天的到来。

答案: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15分)为梦想拼尽全力骊尘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