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B . 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C . 他成为“学习标兵”后,表现更加积极,几乎每节课都肆无忌惮地举手发言。
D . 汪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2.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课的一项是()A .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课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 .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释,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 .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 . 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
(李白《行路难》)(3)欲说还休,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竹篱茅舍,________。
(白朴《越调·天净沙·冬》)(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古人喜“望”,因望而抒情感怀。
许浑登楼而“望”,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咸阳城东楼》)的苍凉氛围,引发无尽伤感;晏殊倚楼而“望”,远山阻断视线,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的感慨。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 (1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________步于一道小溪发源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________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qī)________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zhòu)________放澄明。
(梭罗《瓦尔登湖》)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届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一天送餐50多单,一日三餐的进食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哪怕工作再繁忙,他也会随手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等餐的时候看上一首,外卖送到时就背会了。
雷海为不断用诗歌浸润心灵,让狭窄的世界变得丰富广阔。
【材料二】从山里走出的教师,再次回来,他们的努力或许如苔般微弱,却也能照亮一张张小小的笑脸。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让狭窄的心灵世界充满力置,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
【材料三】跟随北京故宫博物院祝勇寻找苏轼的心灵印记。
苏轼由金字塔尖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当日暮时分,他从东坡的农田荷锄回家,过城门时,守城士卒有时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
但他仍能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
生活锤炼境界,境界成就诗歌,诗歌滋养了他的心灵,“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他豁达宁静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探究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不超过30字)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矣。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注释】①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②治:治理,管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B . 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C . 恐去\而死也D . 忧\而不食(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母问其故 ________②归而泣 ________③为楚令尹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②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7. (12分)阅读《九方皋相马》,完成后面小题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②。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注:①姓:指子孙。
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母马。
④牡:公马。
⑤骊(lí):纯黑色马。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②使行求马()③穆公不说()④果天下之马也()(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得其精而忘其粗A .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B . 潭西南而望C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 . 乃记之而去(3)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臣之子皆下才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①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5)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九方皋相马技术高超,能够识别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8. (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的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的瀑布。
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枕边的夜莺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
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
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
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
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
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
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
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
有的花瓣可以当做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
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