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它们总会在某个细雨xī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葱lóng的叶子发出的。
鸟声是树的花朵,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漂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xī()沥葱lóng()暮霭()(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3)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分)(4)仿写句子“鸟声是树的花朵,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洒家”是__________,他同李逵一样具有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又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的个性特征。
(2)《向太阳》被誉为照耀抗日战争的优秀长诗,分为______章,四百多行,被称为“____________”,它不是理念的历史,而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的历史。
4.综合性学习。
(12分)喜讯传来,2017年11月14日上午,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淮北以全国第三、安徽第一的名次,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市人民实现了期盼二十二年的创城梦。
据了解,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共有100个地级提名城市参与角逐,最终有30个地级城市入选。
全国文明城市每3年评选一次,是我国目前评价一个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
淮北自1995年开始创建文明城市以来,七任市委、八任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全市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地向着全国文明城市目标砥砺前行,在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之后,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1)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官方网站刚一公布这个好消息,市民们纷纷为自己的城市点赞,也有很多工作人员吐槽在评选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努力,不过能换来这个成绩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假如你抢到了这个消息的首发,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写出你的评论。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材料,假如你是导游,你最想带领游客参观淮北的哪个地方?说说理由。
(不少于50字)(4分)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四千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发文明之滥觞,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
这里先贤圣哲有蹇叔、桓谭、嵇康、刘伶等,风景名胜有相山公园、龙脊山、南湖湿地公园、华家湖、石板街、临涣古镇、隋唐运河古镇、大坊寺等,纪念地有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战场旧址等,被誉为皖北江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9分)“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
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
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
“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
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
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
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
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
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
“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
“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
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
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5.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与第④段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为第④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读完本文,你懂得“深”和“升”的辩证法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1分)温暖的菠菜①下班路上,接到了妻的电话,嘱我买些菜回去。
于是拐弯进了一个菜市场。
②菜市场不大,是露天的,只有十几个摊位。
附近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区,还没建正规的市场,卖菜的摊贩们自发集聚在这里,便形成了个小市场。
③摊贩们都是清一色的妇女,一个个都把自己包裹得很臃肿,只露出眼和鼻子——要在这寒风中站一整天,这样的装备必不可少。
④我在一个摊位前选了几样青菜。
摊贩是位中年妇女,一一给我称了。
最后我拿一捆菠菜时,摊主说:“对不起,菠菜不卖。
”我很奇怪:“怎么不卖呢?”她抱歉地笑笑说:“饭店已订购了,你上那边那个摊上买吧,她的菠菜是自己种的,好吃。
”她指给我看,隔着五六个摊位,一位穿黄军大衣,头上裹着黄围巾的妇女守着一辆三轮自行车,专卖一样菜,车上是成捆的菠菜。
⑤我不想舍近求远,就走到紧挨着的一个摊上,想买她的菠菜。
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位女摊主也说不卖。
再走到下一个摊位,摊主同样说不卖,同样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那个摊位上去买。
⑥我很是诧异,乘出租有拒载的,没想到买菜还有拒卖的。
⑦我一边嘟囔着“邪门”,一边来到穿黄军大衣的妇女的摊位前。
虽然只看见女摊主的眼和鼻子,但我还是能感觉到她在谦和地笑。
她望了望我刚才问过的那几个摊主,说:“你别怪她们,她们是为了照顾我的买卖,为了我好。
”我问:“你们是亲戚?”她说:“不是。
都是卖菜认识的。
”⑧那些天妻在单位加班,一连十多天,我都去那个菜市场买菜。
但无论在哪个摊位买菜,买菠菜时,摊主都无一例外,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买。
⑨渐渐地,我也自觉了,只要买菠菜,我就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
和这个女摊主慢慢地也熟了起来。
有一次我问她:“这菠菜是你自己种的?”她说:“是啊,我种了一大片呢。
”“是在大棚里吗?”我问。
她说:“不是,是在露天种的,菠菜很抗冻,只是晚上会盖上一层塑料纸。
”我想,这菠菜是纯天然的,营养应该更丰富吧。
⑩有一天,卖菠菜的女摊主没来。
有摊主说:“菠菜从我这里买吧。
”我说:“你们不是不卖吗?”她们都笑,说:“我们那是想照顾她的买卖。
她的家庭很困难,男人卧病在床,家里家外只能靠她自己支撑着。
我们想让她早卖完了早回家,她男人需要照顾。
”我知道,她们说的“她”,是穿黄军大衣的女人。
B11在饭桌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妻和儿子听,妻沉默了片刻,说:“那我们以后多吃菠菜。
”一向不喜欢吃菠菜的儿子说:“菠菜炖豆腐我爱吃。
”我说:“是啊是啊,我们都爱吃。
”我这样说着,不知怎的,心中涌起一股细细的暖流。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卖菜的摊主们的故事。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你分析文章最后为什么说“不知怎的,心中涌起一股细细的暖流”。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以《温暖的菠菜》为题有哪些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说儿子“一向不喜欢吃菠菜”,儿子却说“菠菜炖豆腐我爱吃”,前后矛盾吗?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现爱心的传递,还有人认为表达的是劳动者的互帮互助。
你赞成哪种说法?说明自己的理由。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5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