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的发展、表现和影响在2014年的互联网调查中,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几大思潮中,民粹主义占第八位,在2013年的调查中占据第七位。

2012年也是占据第八位。

可见民粹主义思潮在我国占据一定的位置。

一、民粹主义1.民粹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民粹主义起源于法国,命名却在俄国,19世纪中期以后,在俄罗斯知识界盛极一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他们中有人提出“到民间去”口号,主张知识分子走向乡村,发动农民以反抗俄国的资本主义化;有人则提出平民主义要求,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向农民学习,走身份同化的道路,而不是向农民说教,延续了十二月党人的做法,“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当今却是老爷们造反,为的要做鞋匠”。

朱学勤先生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

法国人说,谁也没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

”20世纪初,列宁在与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进行思想论战的过程中对俄国民粹派的观点体系进行了这样的概括:(1)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西欧病”,竭力反对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强调俄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俄国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把农民村社看作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好的东西。

(3)把知识分子看作超越阶级利益的自主阶层,能够领导农民避开或者说跳过资本主义,在村社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不仅概括了俄国民粹主义的特征,还揭示出民粹主义的普遍实质是一种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伍者的哀鸣。

这种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企图凭借他们浪漫化了的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按照他们“选择”的道路进入“理想社会”。

2.民粹主义以“俄国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1840年以来,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下缓慢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而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痛苦,这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于是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主观社会主义”,以章太炎、章士钊为代表的国粹主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及工读新村主义、平民教育主义等等。

虽然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也曾热心于工读新村主义,但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对民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鉴于当时中国的现实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毛泽东从一开始注重和民粹主义划清界限,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分析了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并没有认为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

但是后来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的完成,混淆了毛泽东的视线,认为可以大踏步进入共产主义,发动文化革命。

对于毛泽东晚年是否有民粹主义倾向,国外学者是持有一致同意的态度。

国内的争论不一,代表是胡绳和沙健孙先生的争论。

国内关于民粹主义最大的正义是在于毛泽东是否带有民粹主义倾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民粹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发展和表现,既有利也有弊。

二、民粹主义的表现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以及政治体制民主化转型诞生了大众这样一种现象。

西方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照”维度,即持完全否定、砭抑立场,视大众为“群氓”的精英主义大众观,以及高度肯定、极度推崇“大众崇拜”的民粹主义大众观。

前者的主要标志性人物有西班牙的“公共型知识分子"奥尔特加·加塞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稍后的犹太裔美国学者阿伦特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社会的剖析与批判等;后者则主要由不满于社会不平等的现状、怀抱强烈社会变革诉求的政治人物和左翼知识分子构成。

他们秉持的“民众崇拜"经由俄国、美国、欧洲、拉美以及中国等国丰富的社会政治与艺术实践,最终形成了蕴意丰富、指向多元的民粹主义理论体系。

在精英主义倡导者的理念中,大众是“没有特殊资质的个人集合体”(奥尔特加语)。

他们心灵闭锁,智力平庸却又总是盲目自大。

“大众的头脑满是一些奇思怪想,但他们却缺乏理论化的能力。

对与思想观念得以滋生、存活的珍惜氛围,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但又不愿意接受一切观点赖于为基础的前提和条件。

”大众介入公共事务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的反映:如盲目的排斥与否定,把一切与众不同的、优秀的、个人的全都推翻。

对于符合其观点的权威意志,大众又经常地陷入盲目崇拜、麻木服从。

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个人进入群体,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心理会产生一种本质的变化。

就像“动物、痴呆人、社会注意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低下的生物。

美国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

”英国当代民粹主义研究者玛格丽特·卡农范(Margaret Canovan)指出:“不可能找到民粹主义的核心价值,他们唯一的共同的主题就是依靠对人民的号召力,和对精英人士的不信任。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中国的“大众社会”初具雏形。

但基于中西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大众"作为一股新近崛起的力量,对公共话语和公共领域介入的途径与模式与西方有显著差异,即中国大众的“威势话语"与巨大的影响力更多地发生在虚拟语境而非现实环境中。

(一)民粹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表现近年来不少轰动一时的事件,如“抵制家乐福”“杭州飙车案”“最牛钉子户事件”“邓玉娇案”等,背后都闪现出民粹主义的身影。

如果对这些事件的网络话语着重分析,不难发现,民粹主义作为较为激越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众多网民正在践行的社会思潮。

互联网的出现给民粹主义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互联网与生俱来就带有民粹主义倾向。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电脑和因特网的发展是一个关注个体、以个体为中心的聚集过程,它培育或强化了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

与一般的民粹主义相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强调平民性,理所当然地非议或者批判与之相对立的权威。

当代的权威主要来自知识、权力和财富。

于是,作为权威代表的专家、官员和富豪,便成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对象。

网民采取有力而非常的手段。

第一,群起而攻之。

网民对权威的批判,往往借助于人多势众的力量。

网民数量的巨大优势,压倒了权威的话语优势。

尤其是在网络能够自由发言的领域,诸如网络论坛、博客等,那些社会生活的权势者由于繁忙或者碍于身份等,网民则把持了这些草根言论领域,双方的数量对比更是悬殊。

第二,两类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上,专家权威掌握着话语权,普遍民众根本没有机会与之对抗。

然而在网络上,表达方式则有所不同。

官方的言论,并不能受到网民的欢迎和认可。

在网络的领域中,大众处于优势地位。

面对权威有时采取非正常的途径予以挑战。

诸如网络恶搞。

网络的发展为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网络的非中心性,削弱了中心对外围的操控,网民可以根据的兴趣、职业等形成小群体。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身份,等级,财富的外在障碍被消除。

网络的交互性,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世界是平的”,网络更是平的。

网络还可以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群,它具有聚集性。

“民粹主义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任何民粹主义的生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社会断裂,差距悬殊,是滋生网络民粹主义的温床。

从网络中爆发的一系列时间中可以看出,网民情绪的引爆点,多事住房、医疗、教育等备受关注的领域。

改革开发的成就不能社会各阶层均享,导致社会结构日益断裂,人心也日益分化。

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现状没有得到缓解,贫富差距的拉大同时还伴随着官民对立,许多官商背景的网络事件应运而生。

我们处在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转型期,腐败、炫富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种状态下,处于对现实的不满、正义的渴望,网民通过民粹主义的语言及思维争取自身权益的尝试并不难理解。

(二)民粹主义在电视文化领域的表现“粹藏于民”、“由民生粹”,民粹主义这一思想潮流贯穿于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建构。

民粹主义(populism)的概念原本是一个舶来品,尽管其存在派别、代表人物、表现形态、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差异,但作为一种同质性的思想,必然有共同的因素,即其共通的核心在于崇“民”。

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但是直到1980年代末,其一直受制于政治话语的控制。

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逐渐调整,电视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再现媒介,强力重组着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和认知范式。

市场经济以及消费观念的发展逐渐导致电视文化话语权由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发生位移,而电视节目生产也开始注重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从“超女”、“快男”、“选秀”、“恶搞”,“快女”到郭德刚相声乃至“百家讲坛”,这些带有“民粹主义”集体狂欢的个性节目形态频繁出现在荧屏上,于是“草根英雄”、“草根偶像”、“草根艺术”、“草根的狂欢”等等词语也逐渐使用和传播起来。

民粹主义者认为,中下层大众是社会主体,他们在数量上的力量是惊人的,他们的立场直接决定了任何一种的合法性。

电视文化中的民粹主义现象体现了一种草根参与的过程。

2004年5月,电视选秀节目5超级女声6经过湖南卫视重新包装后首次推向全国。

《超级女声》被主办方宣称“不拘年龄,不拘长相,不拘唱法”,“凡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均可免费报名参加”。

“超女”终于让中国人嗅到了文化民粹主义的气息,它是一股潜藏已久的暗流,在当前的大众传媒中渐成汹涌波涛。

/民众之所以热爱,因为站在舞台上的不是帝王将相明星大腕,而是普通的平民;民众之所以表白,因为‘超级女声’是一场从头到尾由‘庶民’参与的狂欢。

”可以说,零门槛的平民路线、评判者的平民化、大众是“超女”事件中的主角,“超女”这种具有民粹主义个性思路正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2006年以来,各地方电视台开始了自办栏目剧的比拼,事实上这种取材百姓生活,启用业余演员的栏目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

电视文化中的民粹主义体现了平民的关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