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人生的两个条件与三种途径(精)

幸福人生的两个条件与三种途径(精)

韦志中:幸福人生的两个条件与三种途径心理学家, 幸福人生,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职业规划韦志中:幸福人生的两个条件与三种途径幸福首先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

没有好的身体也就很难保证我们的幸福;没有健康的心理就很难体会我们的幸福。

心理健康就要看向我们的内心,观看自己心的人,才有可能幸福。

越能尊重自己内心的人幸福指数越高。

越逃避的人,对自己不真诚、不尊重的人越不幸福。

比如说逃到最后他把自己杀掉。

这人不但不幸福,他身边一群人都不幸福。

比如他说遇到问题时,他不做了,这也是逃避。

幸福的三个途径。

第一种途径:要有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在人生的过程中你就会去追求。

比如我的理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学家呢?在世界的各地进行心理学的的演讲,传播东方的心理学价值观,运用在最需要的人中,所有的有因为他而受益,运用在教育领域中,司法领域里,就是让心理学让更多的人而受益。

我有了这个理想,为了他而追逐。

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很难不幸福。

我们要从小为孩子们做职业规划。

中国现在很多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初中时不做职业规划,到大学时没有目标。

我到大学做演讲,问你们有多少自己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举手的只有20%,当初哪个学校好报就报哪个,爸爸帮我选的这个专业。

2010年我在武汉大学参加一个心理学论坛,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王思峰教授做的报告是中学生的职业规划,我很感兴趣就和他做了交流。

我觉得这是非常需要做的事情。

中学时就要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结果孩子都是跟自己的职业理想相吻合的,他的幸福感就会大大增加。

我们中国100个孩子,有90个孩子走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路,一个没有职业幸福感、自豪感的人他怎么会幸福呢?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现实理想,从一开始就要打基础,在中学就要给孩子们做职业规划。

这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

在社会上我们就是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己,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尊重你的心。

从今天开始我可不可以尊重我的心去做一些事情。

可不可以让我身边的人尊重他们的心去做一些事,少一些控制。

未来不是吃饭的问题。

开什么车的问题,最怕的是没有路给你开。

未来是快乐工作的问题。

有些人有很多的借口,困难。

我如果不做这个工作了,我会怎么样。

其实只要你努力,比如你在一个超市里,你努力,你很快就会升为经理。

很多孩子想做很多事情,结果你不让他做,这就浪费了很多的资源。

一个博导1年只能1、2个博士,可这个博导到45岁时才可能带博士。

到57岁就不允许再带了。

他能带几个呀,有些人考博士,是因为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考的专业跟他原来的理想相差也很大了,所以有些博士要跳楼,这完全是根基的问题,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根基只是包含知识的积累,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社会只有尊重老大的价值观需要改变。

中国的传统就是一个科室里,5个科员一个科长。

谁最幸福呢?科长,其他人呢?有的整天想着当科长,有的没有希望放弃自己,有的另寻他路,剩下来的才是做事情的。

我们只有老一才快乐。

我把小孩子放在最好的学校,从小就要是老一。

有钱人放孩子打高尔夫球,上贵族学校,未来去英国留学。

我们呢?即使在乡村,也要把孩子放在乡村里最好的学校。

结果这个第一的价值观,导致扫地的,商场里做售货员的,街上送外卖的,谁有幸福感。

于是这种职业平等的心理成为了社会内容。

科长只有一个,科员好几个,经理只有一个,工人好几百,真正发展到一定程度,来参加这个沙龙的就会是有经理,有售货员,有工人,大家都是平等的。

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从如何快乐的工作开始。

潜意识里是我不当老大,我就不快乐。

你选择你喜欢的工作,比别人认为高级的工作你更幸福的。

当初我选择心理学,别人就会说他不是最能赚钱的,发展不是那么好的,可是今天很多人羡慕我,当初跟我一起学心理学的人,他们说我没有象你一样坚持,结果他开了个什么店面,或做了个什么生意,但那始终不是他喜欢的。

他今天要找我帮他做心理辅导。

他有困惑,但我却觉得自己的职业很有价值。

第二种途径:和谐的亲密关系。

自我与重要他人的和谐。

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呢?某种层面来说,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自我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这些,临床心理学研究个体内部心理疾病的产生,心理冲突,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性问题。

一辈子当中遇到的问题,心理的变化。

这些研究的方向,无一不是自我与他人。

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可以跟身边的人有很好的联系。

你比如说上非诚勿扰的男女吧,他们的手机里都能存上300人以上的号码。

为什么他不能从这些人中找到呢?难道真的是有个传说中的人在等你吗?真的是缘分未到吗?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任何一个男女都可以产生爱情,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当把你跟另一个人放到荒岛上,你们很快就恋爱了。

因为你们彼此之间有依附,需要有安全感,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人都差不多。

可为什么不去找他的朋友呢?就是我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谁离我最近,我就跟谁越远。

所以又叫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个亲密关系已经变了,谁离得越远,我就跟他说心里话,在网上一问“你在哪里”“我在纽约”于是我跟他说,我跟老婆吵架了。

旁边一个人问:韦志中,你有什么问题。

今天怎么不开心。

我说没关系,我不会跟他说,我要跟那个纽约的人说。

越遥远越亲近。

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没有安全感了。

我们害怕,我要把真心说给你,你那边就会说“韦志中今天和老婆吵架了告诉你你并不理解我,还误解我。

当然还有别的因素。

我们自我已经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反过来是没有信任自己的能力。

你认为你会被告他人伤害,他人只是一个代表。

我们没有良好的关系,朋友越来越多。

我来帮你接近你跟你电话本里所有人的关系。

电话本团体。

所有的朋友让你觉得在这个世上还是有价值的,觉得是温暖的。

我的手机里也是有上千个号码,可能打电话的没几个。

除了节假日,转发的短信。

有的人还把别人的名字带上,一点诚心也没有。

所以我最近做了个实验,我隔两天就跟一个人打电话,你最近怎么样。

我们俩之间的感情就迅速升温。

其实这是不难做到的。

他有五十个朋友,但是这四十九个人都只在节假日给他发短信。

可是我就不同了,别人给他发短信时,我给他打电话,别人给他打电话时,我就跟他见面。

我走到某个城市要去看他一眼。

于是他就认为我是他的至交。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只做了第一步,你的电话我留一下,就再什么也没有了。

结果半年后一看,电话不认识,给删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有社会依恋。

如果你想不让你对别人好,你在车上给人让位,他说不要。

你走路时,人家跟你说不要你扶。

你回家跟小孩说妈妈抱抱你,结果不让你抱,你对先生说,今天给你做个菜,他说不要。

你会疯的,爱是种需要,帮助别人是种需要。

但是很多人会报怨,你要搞清楚。

对他好是你的需要。

为什么你对他好,不对别人好,这里一定是有你的需要的。

妈妈对孩子好,是妈妈的需要,满足她母性的需要,满足了她生物本能的需要,满足了她自我的需要。

走到外面说,你看我的儿子长得多光,刺猬都说它的孩子长得光。

这个世上没有父母不觉得自己孩子好的。

父母在嫌弃自己的孩子时,实际上应该想到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来帮我的。

凡是父母讨厌一个孩子,可以判定他的自我人格是需要成长的,他内心里有一个小孩,是他讨厌的。

他有个小孩子后,是给他个机会再次成长。

可是很多人把这个机会放弃了。

第一次是自己把握不到的,是父母来把握的。

他每天指责这个小孩,骂这个小孩子。

结果就跟这个小孩发生冲突了。

他错过的是比错过我的沙龙一百次一千次都要重要,你错过了一次,你的孩子跟你一起成长,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有的人想生第二个小孩,想弥补,他没有爱自己的小孩,其实也就是他没有爱他内心的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孩是来帮你的。

第二个你满足了你的社会的自尊。

你在社会当中有个孩子,是你的未来。

哲学家尼采研究,人的四大主题,死亡、自由与责任、与焦虑,孤独,人是要面对一个主题死亡的。

我们过去不理解,以前农村里那么穷,他生那么多小孩做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可留下来的,人类在面对死亡恐惧时,想方设法把自己保留下来。

小孩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欧亚大陆上的草原大通道,到里海之间,隔不远就是一块石头,石头上画个人。

每个石头下面就有一个墓葬。

这是早期的突撅人。

他们相信人死了后还是可以活的,所以把人画到石头上,灵魂到了石头上就不会死了。

这是他们处理死亡恐惧的方式。

我们的小孩是帮我们的人生不再焦虑。

丁克一族的焦虑是怎么缓解的呢?可能通过性成瘾等。

这需要去做个调查。

没有社会亲密依恋的人,是不是会有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有亲密关系,没有爱的关系,被爱也一样,是不行的。

很多人问你怎么对我不好了,其实就是要爱,要尊重我支持我,我要跟别人有一个好的依恋的关系,爱与被爱的关系。

这就是生物、社会、心理三位一体的依附关系。

社会当中也是一样,为了避免被孤立。

任何一个群体在社会中都需要有依恋。

所以中原地区的人,一天到晚换人,彼此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依恋关系,有了依恋才能安居乐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多少人有良好的社会依恋。

在依恋当中,整个社会都需要。

可是社会中人们都不觉得自己需要,不觉得这个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当他恐惧时他就拼命地挣钱,或通过其他的方式,可是这些方法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方法就能帮他减低恐惧,可是有时短期的快感过后,他更加孤独痛苦,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谁跟他生活在一起,就会受到影响。

这些人也是社会中的定时炸弹。

医院里很多人出现小毛病,很多是心因性的。

一个家庭里如果出现一个人格障碍,他一会觉得你是世界上对他最好的,一会又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

杨丽娟就是攻击性人格障碍,凤姐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他对自我知觉有问题。

空间知觉错误,判断错误人际关系。

在两性关系里也一样的,他评估自己应该得到更多的爱。

他不好了骂你打你,打完了后跪下道歉。

结果把身边的人弄崩溃。

孩子也受影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离婚,浪费社会资源。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式进行修复的,并不是说心理学包治百病,但这些人就是心理上的,人格上不健全。

到底什么样的心理学理论是对的,但都有针对性,比如我们拿把菜刀切西瓜,也可以用砍刀切,当然用西瓜刀是最匹配的。

所有的刀都能杀人。

过去的人没有电也不富裕,但是有良好的依恋的关系,他们很幸福。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把所有的幸福都只变成了一种方式。

就是赚钱。

大家都在用不断提高物质来获得幸福感。

但这有没有一个度呢?这个度心理学上叫做阈限。

幸福也是有阈限的。

比如手机送你一个,幸不幸福?不幸福,两个呢?幸福。

当初拿个大哥在幸不幸福呢?全国只有几十台。

那时物质层面的冲击有很大的幸福感。

物质的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条件时,开始问自己幸福吗?不幸福了,因为获得幸福的渠道没有了。

通过物质来获得幸福感,很快就会不幸福了。

因为很快就满足了。

那如何获得幸福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职业的过程中享受当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