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苏东坡曾深情地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全”感慨,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

故有亲人别离时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肝肠寸断;友人离别时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夫妻离别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难舍难分。

恋人离别时可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领略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缠绵之情。

(板书标题:雨霖铃)二、自主学习1、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太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路上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死了。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得铃声无比凄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 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1、边听边归纳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朗读前老师先强调一些要重读的字:看更伤冷落等)。

再请学生回答(明确: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长亭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板书: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离别后生活的情景。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应该如何来划分?→以“离情”为线索贯穿全篇,感情基调低沉悲戚,从时间角度来看分为别前,别时和别后。

三、精讲1.具体分析上片,体会意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景)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这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用了特别的意象来渲染气氛,找一找有那些特别的意象?(学生回答:寒蝉长亭骤雨)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

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一个“对”字让我们联想的词人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境界啊!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北宋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

北宋林逋《点绛唇》:“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

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表面写景,实是抒情.作者在这就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着重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那么抒写的是怎样的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情)①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这七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

(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情)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将惜别的痛苦化成无声的动作,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泪眼朦脓中,纵有千言万语这时也难以一一倾吐了,只能泪眼婆娑,无言相对。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进一步刻画良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只有寥寥几个字,实则是词人感情的集中体现。

老师的一位大学朋友他说,他每每读到此句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同学的感受吧,因为我们和词人一样都经历过与朋友,亲人,或爱人的离别,因此会和词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你印象中比较深刻的离别情景?可以是你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你看到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离别,并引出我所要讲的“无语凝噎”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曹雪芹在其《红楼梦》中也有一段关于“无语凝噎”的描写,看一看是否与异曲同工之妙。

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种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

听了宝玉这些话,心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吧!’”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吧!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有怎样的作用?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承上启下,既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

同时,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做铺垫。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此番远行,词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也将越来越远,心越来越痛苦,愁绪也就越来越深。

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

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惆怅与伤感)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明确:伤离别。

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秦观《调笑令》:“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

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

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