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二)下阕:①学生齐读下阕。

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

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

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

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

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

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

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

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

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

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

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

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雨霖铃》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

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

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

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

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

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

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

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

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