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反思【篇一:读书笔记、反思】读书笔记用心读书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
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就是要用心去读。
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
我觉得幼儿园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
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
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
从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
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好习惯铸就好人生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好习惯好人生》。
看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古时,曾有位名人说过:?欲做事,先做人!?看似多么简单的话,却是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做起来更是不简单。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在我的身边是一群活泼而稚嫩的孩子,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从小就养成的?小霸王?的性格,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独?,而在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对育人者的我们来说,肩上更承担着无比重要的责任。
孩子太小,分辨是非和自律的能力较弱,有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像我们班的鹏鹏小朋友,在区域玩玩具时,老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而且还把别人玩着的玩具占为己有,像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马上制止,并跟他讲明白,有事或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和别人商量,如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是不能随便就去拿别人的东西的。
这样的行为如果不制止,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形成坏习惯了。
因为习惯也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形成的嘛!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人习惯。
因为做人的习惯的核心就是爱。
所以,我们用心去爱幼儿,让幼儿感受我们无限的爱。
在与小朋友交往中,我们提倡团结友爱,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其次,就是诚实守信,作为教师,我们就是幼儿的模范者,所以,我们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兑现,答应幼儿的事就一定要办到,这样,在要求幼儿的同时也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好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中,作为实施者,我们应一点一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好习惯铸就好人生。
反思对老帅的观察: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橡皮泥做小人儿。
活动开始,我先给孩子展示了示范画及制作过程,激起孩子兴趣后,便给每个小组发下材料进行操作,当发到第三组时,操作盒刚放到桌子上,老帅‘唰’的就把橡皮泥里的操作工具抓在了手里。
孩子们认真的操作着,都忙着为自己设计的小儿穿漂亮的衣服,装饰眼睛、鼻子、嘴巴、扎麻花辫子等。
这时,三组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们这组的黑色橡皮泥不够用,??为什么???老帅自己都拿着,不给我们用,?三组的孩子齐声回答。
黑色橡皮泥就一块大的,我一再强调要轮流用的。
当我问凡凡时,他竟然认真的说:我还没用完。
实施措施与效果:面对老帅的行为,我先是采用了说服教育,讲道理:让他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让他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你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有的权利,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
就像操作中的工具、黑色橡皮泥本来就不多,如果轮流用是完全可以的,你要装饰眼睛、头发等,但别的小朋友也要装饰啊,假如别人也这样都自己拿起来的话,你怎么用啊?接着又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的一番话,老帅好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便拿过操作工具(塑料小刀),从手里的大橡皮泥上切下了一小块,然后把大的一块放到了操作盒里,并且说:?我们每人切一小块一起用吧!?看着孩子们愉快的操作着,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最好的都给予孩子。
无论孩子的什么要求,家长都尽可能的满足孩子。
因为是一个,也不会有人去和孩子争抢,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分享,从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谦让。
所以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首相要以身作则,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让孩子懂得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受欢迎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将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引导。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心怡太能说了每天她都有说不完的话,不管是上课、做早操、吃东西还是老师在讲话说事情的时候,她都在那里聊天,跟她讲了很多次,可是还是这样。
也和会跑到老师这来告状,说这个小朋友这样了,那个小朋友那样了,跟他说了很多遍,说别人的之前首先要先管好自己,不要一点小事,不问原因就来告状。
今天上午上活动课,我知道他肯定会在那讲话,不认真听讲,所以我交给他一个任务,上课监督班上小朋友,看小朋友有没认真上课,抓到一个小朋友才能换他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首先她要自己认真听课,这样子效果还是挺好的,他上课不但认真在听,举手也很积极,其他小朋友也都在认真听,没有给她抓到的机会,表现都很不错,活动后,我在小朋友们面前表扬了心怡,告诉她以后都要这么乖,那就能得到更多的表扬,更多人喜欢你,和你玩,让你参加更多的活动。
分析反思: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幼儿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幼儿教师了身上。
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老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
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篇二:教学反思读书笔记】1.来源: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_邵光华顾泠沅笔记: 1、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2、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将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3、多数教师一次反思时间通常不多于半小时4、研究表明,“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教师反思后必须要有行为跟进,没有行为跟进的反思常常是无效的反思5、多数教师是对问题进行反思的,没有问题将难以反思7、反思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果的8、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对反思的作用效能比较认可,这对进一步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是非常有利的9、被教师认为最有实效的反思形式是同事间讨论,最不被看好的是写教学总结,其他的形式如写反思日记及不写只做内省式的反思则被大多数教师认为不太具有实效性10、对于不同的教师其有效反思形式有所不同,表明有效反思的形式具有个体差异性11、多数教师还是出于比较实际的想法———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而进行反思的12、教师是务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是课程实施者、执行者,他们的职责自认为是根据课程和教材要求,搞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更多是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而较少考虑大的教育目的和方针13、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教师是要经常进行反思的,至少一周一次14、教师的反思多指向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目的多是总结经验和教训15、“制度化的反思只能使教师被动地反映,而决非主动16、“教学反思很大程度上只取决于教师自身从事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态度、认知水平等17、反思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行动,所以,写也可,不写也可,无需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重质轻量,不要一味地写”18、目前教师的反思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视角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而其他方面的反思如教育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专业发展的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较少被作为反思的内容,而这些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的重要和必要19、当前教师缺少对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而关于优秀教师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 ?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2、来源: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刘加霞,申继亮笔记: 1、反思型教师观是针对技术型教师观和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观点,技术型教师观认为教师基本上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去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2、洛克在使用“反思”这个词时,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作(思维活动)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
斯宾诺莎则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他把自己认识论的方法称为“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观念本身是认识的结果,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对于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所得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知识的推进,即是“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斯宾诺莎的反思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的,而洛克的反思是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反思的对象3、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对反思做了界定: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2]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4、一般说来,反省思维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它允许在问题获得解决之前存在怀疑和困惑5、杜威认为,个体进行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open- mindedness),二是责任感(responsibility),三是专心致志(whole- heartedness),[4]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6、d.a.schon(1983)提出的两个概念:“行动中反思”是个体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不断地对与他以往经验不符合的、未曾预料的问题情境的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