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秦腔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秦腔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秦腔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 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 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为了使其走出低谷, 焕发生机, 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关键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具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民族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厚,仅戏曲中的古老剧种就数不胜数。

具有浓郁西北特色的剧种———秦腔, 即是中华戏剧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

然而,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 许多传统优秀剧目和剧种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秦腔
艺术虽然免遭劫难, 却面临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巨大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开始认识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表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已备受世人瞩目, 抢救我国濒危的古老剧种, 使之得到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 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同时也是戏曲大国,它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

”[ 4] 如今,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有三百多个剧种在演出。

2001年, 我国的“昆曲”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进一步说明传统戏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秦腔与昆曲一样, 无疑也是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魅力在于古老, 在于传统, 在于凝聚和承载的中华文明, 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去保护它, 发展它。

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 源于西秦腔, 流行于我国西北
地区以及周边广大地区。

早期秦腔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年间, 到光绪年间, 秦腔虽不如乾隆时期兴盛, 但在西安和其它各县, 仍有一些比较出名的班社, 如金玉班、全盛班、新声班等经常进行演出。

秦腔在清中叶以后, 不但几乎演遍全国, 它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还在清末时到新加坡, 印尼等国进行演出, 此时的秦腔已经走出了国门。

随着时代发展, 秦腔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一次改革, 焕发了青春的光芒, 但
在六七十年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在八十年代秦腔又一次振兴起来, 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

秦腔作为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 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 它对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有着独到的贡献。

秦腔不仅誉满西北, 而且流传到海内外, 是中华戏剧史上绚丽多姿的一朵奇葩, 它蕴涵着桃花的香软、芙蓉的柔滑、菊花的雅洁, 又饱含着秦人长期生存和生活在黄土地的茹苦、粗犷和悲怆, 戏曲研究家齐如山认为:“若想考究以前的法则, 当然应该追本寻源, 由西安秦腔入手……。

非到西北去不可。

世界人想研究戏剧, 非到西北去不可。


秦腔作为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艺术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群众基础三个方面。

(一)秦腔的文化价值。

秦腔的剧目更多表现的是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压
迫斗争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据统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开始组织老艺人口述并加以笔录, 记录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遗产, 计陕西省3000本, 甘肃省1500本, 宁夏、青海、新疆也都有一批, 就其题材而言可以说异彩纷呈。

”从而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与动力。

秦腔既体现了黄土地特有的文化气质, 以及西北地区人民群众勤劳淳朴的民俗风情, 又反映出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的性格。

(二)秦腔的历史价值。

秦腔缘起于夏、商、周, 经历了古时的各个朝代, 直至今日, 它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 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演绎和社会变迁的时代见证。

纵观秦腔, 其剧目多表现的是忠臣烈子的报国之心, 钟情节妇的寒苦守操等等, 秦腔所体现的这些英雄情怀对激发当时人们的爱国精神,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 秦腔大都真实地反映了传统
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伦理意识等, 这正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秦腔艺术有着深厚的底蕴, 鲜明的个性, 对我国戏曲的发展、衍变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秦腔的群众基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的地方剧种, 秦腔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观众, 在民间戏曲逐渐衰落的状况下, 他们对秦腔的喜爱始终未变, 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 西部农村中农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 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也使他们总是割舍不开秦腔。

所以, 群众是戏曲繁荣的基础, 秦腔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具有强烈民族、民间和地域色彩的秦腔, 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为了使秦腔摆脱当前的困境, 文化创新才是其真正的出路。

要创新就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秦腔独特的艺术个性, 不断地在新时代作品中凸显秦腔内在的精神价值, 让人们不仅能深刻地感受地方艺术的精湛魅力, 又能看到古老剧种所折射出的时代光华。

参考文献:
1、彭金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西北
民族研究, 2006
2、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
2005
3、李娟.继承与发展秦腔艺术.谈文论艺,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