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本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保护模式、相关主体、旅游开发和涉及的法律及政策问题进行了梳理。
并且指出文化空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对国外成熟理论和个案研究的借鉴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评述千百年以来,多数民间文化游历于政治国家的主流意识之外,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
1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
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与其资本一道风行世界,所到之处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急剧消失。
2文化认同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保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全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催生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诞生,该项目最终直接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4继我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研究随即升温。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身份完成了从“草根文化”到国家“文化象征”的转变,5并且被赋予“民族文化基因”的意义。
众多学者对遗产研究领域的这一新热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笔者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卓越网进行搜索,相关文献搜索结果如下表: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卓越网由上表可以看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越来越热之趋势。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涉及的相关主体以及相关法律、政策问题上。
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上,后来的研究涉及到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利用、立法和旅游开发,并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已有的研究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法学、旅游学、民俗学等学科,多采用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成果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政府、业界和学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
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有助于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实质是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丰鹏(2008)为代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可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另一种观点以王巨山(2006年)为代表,认为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部分原因是其功能、价值的丧失。
客观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和未来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沉淀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它对于保持民族国家的文化独立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6不在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建立现代文化是行不通的。
7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构建就会缺失“经济大厦的宽广底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无以为继。
8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纵观国内此研究领域,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主要有以下九种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方李莉探讨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长角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际运用,用案例说明国外先进并且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9韩洋认为博物馆因具有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设置和专业人员,而成为遗产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
10活态保护模式:高梧提出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其三个关键点是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11生态圈保护模式:选择以一个或几个完整的,公认具有现实保护意义的“生态文化圈”,以“生态”代替“活态”,进行包括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自然遗产在内的整体保护和规划;不复原,却承认并明确一种存在生态,使其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依循着规律发展;允许“生态圈”内的“文化之物”“进”“出”的自由。
12档案式保护模式:覃美娟以广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为例,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如何以建档的方式对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无形变有形的创造”和如何对“创造成果”进行保护的一些设想及相关探讨。
13切换和转型模式:祁庆富认为,传统文化转型和重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14非物质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部分原因是其功能的丧失,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切换。
15 数字化模式:张红灵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提出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模式对其进行保护。
16保护性旅游开发主体合作模式:罗茜构建了由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学者等四方力量搭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主体合作模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民族生态旅游村。
17显形保护和隐形保护模式:王艳红在实证研究新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保护模式,显形保护和隐形保护。
18情景保护模式:黄涛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景保护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
1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处于探索阶段,保护过程中许多问题浮出水面。
如学界的研究问题,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问题,业界实践中的问题。
吴安新指出,我国目前形成一种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学术理论,即从文化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主流,使相关研究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土壤。
20陈莉提出三个问题,即政府往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招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出现过多迎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现象;科学技术的介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内在意蕴和神秘气息,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外在躯壳。
21孙晓霞提出目前政府和学界引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忽略了民间文化自然存在、自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保护性破坏”。
22谷继建提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反向关系。
23二、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浓厚的政策性,没有形成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相关制度也不完善,因而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经常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1.相关法律方面的研究立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国内一批法学学者从法律角度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朱丹研究了如何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4而梅术文认为现有知识产权体系框架被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时的制度瓶颈和理论障碍,因此应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25王光文和徐辉鸿分别从涉及知识产权的著作权法和商标法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6-27齐爱民也认为我国需要建立商标权保护模式的申请人、注册商标、权利实施以及在先权利保护与歧视使用禁止等诸制度,但鉴于商标法规定的商品分类无法涵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商标权保护模式应与著作权保护模式相结合。
28汤静从法理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关键点:价值目标定位、立法指导思想转变、法律规范的整合。
29另外,学者们也对国外立法进行了借鉴性研究。
李晓秋介绍了韩国法中的商业开发民俗表演过程中防止“异化”的重要法律制度——“人类活的珍宝制度”,建议我国应借鉴韩国的立法模式和“人类活的珍宝制度”,以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传承人制度,纠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异化现象。
30李永乐介绍了澳大利亚遗产立法经验。
312.相关政策方面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是政府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李映波提出生产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三项措施:对其产品实行减免税政策;对其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吸纳风险资金或社会资金开发新产品。
对艺术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采用基金会管理保护形式,对其进行分类别、分阶段资助。
32王文章概述了日本、韩国和法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先后实行的有用的政策措施。
33普永贵从人权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政治哲学角度,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343.相关制度方面的研究牟维将个人效用数字化,主张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博弈理论将个人意识与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统一在一起,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先传承人后文化遗产的二级作用困境。
35崔彦提出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应该完善行政管理机制36徐辉鸿提出对传承人的保护不仅包括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包括对传承制度的保护。
37杨琳曦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现象入手,对比分析了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差异。
38代中现建议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保护机制。
39另外,还有学者从教育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涉及区域性大学40、民族地区高校素质教育41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42。
三、相关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
43传承主体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
保护主体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保护责任并且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
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
44现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分配和主体间和谐关系问题上。
1.对传承主体的研究齐爱民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提出实现利益分享的七种具体方式。
45徐辉鸿探讨了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对传承人的认定应采用普查制,而不采用现行的申报制;对传承人的保护不仅包括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包括对传承制度的保护。
46吴敬昊通过考查北京的胡同,研究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文化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保留和发展,他认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载体——人的保护。
472.对保护主体的研究柴以华指出商业立场、政府立场、学术立场与民众立场在保护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出现不和谐,合理整合与协调各种利益的诉求,是使保护与经营行为不至于走向片面或反面的基础保障。
48勾玉华探讨了政府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起到的作用。
49万建中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应该有意识的确立主位和客位的立场这一观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生存的田野走向学术的层面,要经过研究者的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
50另外,吴安新从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交叉角度,对政府、传承人和社会组织的利益目标进行了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