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共74分)1.试论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
(20分)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17`分)3.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也参加分配”?(20分)4.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17分)微观经济学部分(共38分)1.请阐述下面概念及指出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15分)(1)边际报酬递减法则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2)希克斯的替代效应与斯拉茨基的替代效应(3)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境界2.请证明伯特兰模型中的价格博弈理论的纳什均衡解,并说明什么是伯特兰悖论。
(10分)3.假定某双头寡头垄断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 a Q −=。
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均c ,c 为常数且c a >。
试比较伯特兰均衡、完全竞争均衡、古诺均衡和串谋均衡时的市场产量、价格与利润情况。
(13分)宏观经济学部分(共38分:第一题12分、第二题12分、第三题14分)1.已知市场消费函数为1000.8,d C Y =+意愿投资,50=I 政府购买,200=G 转移支付,5.62=TR 税率25.0=t 。
试求:(1)总需求函数的代数式;(2)计算自发消费函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如100=∆G ,计算预算盈余的变动量BS ∆为多少。
2.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财政政策(以政府购买为例)和货币政策在发生作用的地二轮,在货币市场都有-----第一轮增加的收入,导致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KT 上升,进而提高了总货币需求L ,提高了利率水平R ,降低了总投资I ,以及减少了总需求AD ,从而削减了第二轮的总产量----相同的传导路径。
请运用几何图形和传导机制说明问什么只强调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3.在新古典经济的增长模型中,劳动L 的增长率为n ,知识A 的增长率为g ,总产量生产函数为),(AL K F Y =,K F '表示,/),(K AL K F ∂∂并假定所有资本收入被储蓄,所有劳动收入被消费,这样存在=K&K K K AL K F δ−∂∂*]/),([。
(1)证明经济收敛于一平衡增长路径,说明这一平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与稳定性;(2)处于该平衡增长路径上的K 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K 的黄金律水平?参考答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政治经济学部分1.试论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
(20分)答: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即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在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有价值可以作为商品出卖,而劳动虽可以创造价值,但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出卖,所以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劳动力商品的含义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隶了。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历史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极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可见,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
(3)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这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
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
一般商品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
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可以分析出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17`分)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用于交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
在围绕劳动价值论所发生的争论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所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价值”,“价值”概念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哪些劳动创造这样的“价值”。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在于,以商品生产社会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为特例,强调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惟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
(2)平均利润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
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
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
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无人去经营。
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
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
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然使价格下降,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
当资本转移使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
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
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当各个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高于部门平均利润时,就产生了该资本家的超额利润量。
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所以,平均利润学说有效的解决了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遇到的两个难题中的第一个难题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力创造价值的矛盾。
揭示了利润的来源是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平均利润学说很好的丰富了劳动价值学说。
(3)生产价格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这样,商品就不是以产品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进行交换,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种转化只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对总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他们获得的总利润与总剩余价值在量上是相等的,因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马克思认为:既然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
所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这种变化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新的作用形式。
理由在于:其一,生产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其二,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