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晋诗坛一、社会背景司马睿(元帝)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文化习尚清谈山水《晋书》(卷91)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厥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为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
”王导、谢安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玄言诗陈顺贵《魏晋玄学与文学》“玄言诗从形式看,是东晋玄学清谈在文学领域内的一种扩大形式……以诗谈玄,便是玄言诗这一文学形式。
”罗宗强“玄言诗,指那些抽象谈论义理的诗,它不只是一个老庄玄言的概念。
不能把玄言诗只理解为谈玄言的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诗歌类型,指以玄学思维方式体悟玄言和佛理的诗。
主要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玄言诗的类型:①纯述玄理,直接搬用《老》《庄》《易》中的事义典,抽象说理孙绰《答许询》: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枯寒,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钟嵘《诗品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②从山水自然景物中体味玄理“道者自然”“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山水以形媚道”山水象征精神本体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玄境:天道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由眼前的世界,体悟邈远的天道,领略宇宙的深意。
孙绰《秋日诗》《世说新语赏誉》:“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重妙悟,遗形得神、清通简要的独特思维方式越过事物本身而直接抵达玄理的心智状态徐复观:“‘玄’,乃指的是某种心灵状态、精神状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所成就的。
科学心灵与艺术心灵本不相同,而在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命中,可以体验得到的东西”(《中国艺术精神》)康德说,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
一个是日常的经验世界,一个是灵魂和精神的世界。
人必须在经验世界里生活,但他不能放弃精神世界。
2、玄言诗的诗史意义。
其一,玄言诗作为特殊的诗歌现象,既是对建安以来诗歌哲理化趋尚的极致发展,也是对汉魏诗歌抒情传统的遗落。
其二,玄言诗人借山水领悟玄理的同时,也开启了对山水的审美观照,由此而将文学触角引向自然景色,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有催生之功。
宗白华《艺境》之《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三、王羲之与《兰亭诗》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山阴兰亭流觞曲水、赏乐赋诗山水清趣与体玄悟道王羲之《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孙绰《兰亭诗》: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谢安《兰亭诗》:薄云罗景阳,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殤。
庾友《兰亭诗》:驰心域表,寥寥远迈。
理感则一,冥然玄会。
第三章陶渊明诗歌一、几仕几隐与任真自然的人生态度陶渊明(365—427)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陶侃陶茂陶逸29岁至41岁仕/ 隐用世 / 适己《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田园疏。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移,终返班生庐。
隐居原因:《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士不遇赋》“不委曲而累己”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渊明何以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
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用两个字来概况他:自然。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更多从自身性情出发,认为人之本性应得到舒展散发,而不应加以羁靡束缚。
此可称之为性情之自然或曰精神之自然。
”孟嘉(外祖)“渐近自然”陶淡(族叔)《咏贫士》:“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形影神》:“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安贫乐道委运任化《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朱光潜《诗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辛苦得来的。
”二、诗歌创作及田园诗的精神内蕴田园:《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咏怀、咏史:《拟古》《杂诗》《读山海经》等田园诗主要内容:1、描写田园风物及乡居生活,以田园的宁静淳朴衬托世俗的喧嚣污浊。
2、表现身处田园,徜徉大自然怀抱,所领悟到的身心畅适的精神境界。
交游、耕作、饮酒、读书日常生活诗意化、审美化作为安顿身心的理想归宿田园诗: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拓的诗歌题材,主要表现乡居生活的宁静淳朴,及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等。
三、陶诗的艺术特点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追和陶渊明诗引》:“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叶嘉莹:“作为诗歌艺术,陶渊明能写出一种境界,但这境界又很难作具体确切的解释,境界的一层是兼指景物和情事,但还有第二层,那就是精神与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事情景物传达出的。
”第一,陶诗整体上,呈现出散缓中见奇趣、简易里寓奥义,平淡而醇厚的独特风貌。
主要体现为:1)真率生活体验与深刻人生感悟的统一。
本于任真适性的生活态度,陶诗多忠实记录自己的生存感悟,由衷而发,真情流露。
但陶诗中的率真自适,又包含深遂的思想与人生真谛。
2)寻常之景与杳深之境的妙契。
陶诗取景不求奇僻,不事刻画,信手拈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随意平常。
但陶诗写景对自然的态度,达到了即景会心、物我两冥的哲理与审美境界,包含微妙至深的意境。
3)语言明净洗练,于本色中见提炼、散缓中出警策。
多平铺直叙,很少苦心孤造的营造。
但陶诗并非不经锤炼,而是简约、准确,又耐人寻味,不以字面的妆点琢镂眩人耳目。
王世贞《艺苑卮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
”马位“人知陶诗古淡,不言有琢句处”《和郭主簿》:“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拟古》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第二,抒情、说理与写景的浑融无间1,陶诗将咏怀兴寄与乡居风物结合起来,表现淡泊拔俗的高情远致。
诗中之景,染上浓郁的主观色彩与象征意味,是景语也是情语。
2,陶诗将自己的襟怀胸次、人生思考化作了诗中的理语、理趣,并与日常生活融为一片,使看似平淡质朴的陶诗,有了醇厚的意蕴、深远的境界。
叶嘉莹:“陶诗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是‘以感写思’,既有哲理,亦不乏诗情”“他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感’在其中,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
”四、陶诗的影响陈沆《诗比兴笺》:“读陶诗者有二弊:一则惟知《归园》《移居》及田间诗数十首,景物堪玩,意趣易明。
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
徒以陶翁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此一弊也。
二则闻渊明耻二姓,高尚羲皇,遂乃逐景寻响,望文生义,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
岂知考其甲子,多在强仕之年,宁有未致义熙,预兴易代之感。
至于《述酒》述史《读山海经》,本寄愤慨,翻谓恒语,此二蔽也。
”第四章永嘉诗歌第一节谢灵远与山水诗一、从“玄言”到“山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二、谢灵运的身世性情谢灵运(385—433)《宋书》卷六十七《南史》卷十九少帝永嘉太守文帝秘书监临川内史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皆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
岂为玩景物,亦欲抒心素二、谢灵运山水诗及主要特点《宋书》本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岩障千重,莫不备尽”、“每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文选》“行旅”“游览”叙事、写景、说理三段式结构《登池上楼》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曰:“情寓其中。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主要特点:1、抒情、写景与玄悟的融汇谢诗的创作冲动来自政治挫折后的焦虑,及经过景物感发而引起的超然达观的愿望。
玄悟乃是谢诗情感“净化”、心灵安顿所在,并非可有可无的“尾巴”,而山水扮演着启发诗人遗情悟道的角色,目的在于体认逍遥,获得“澹然”之心,山水与情思妙然契合。
黄子云《野鸿诗的》:“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聛睨一世。
”不少作品山水与玄悟并不能水乳交融,难免给人生硬牵强之感。
2、摹画幽深奇丽的山水之境灵运山水诗取景或平易寻常、或杳深荒僻,体现出偏重幽丽奇异的山水审美意趣。
写景采取“寓目辄书”“外无遗物”的观照方式,援赋法入诗,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既能以错落有致的布局,整体展现深山巨壑的浑灏苍蔚,又能准确的笔致刻画微妙的局部景致,体现出非凡的洞察与感受力。
长处是气象萧森、美不胜收,再现了山水的真实形态,短处在于物象过于繁芜,未暇剪裁,造成景物色调的杂乱不统一。
3、鲜妍雕缛的语言风貌谢诗对山水之美的领略与再现,多借“巧言切状”予以传达。
以精心结撰的文字再现山光水色,对语言描写能力的出色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史·颜延之传》:“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王世贞《艺苑卮言》:“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语言博雅、富艳精工缺点:1铺排过甚,如《诗品》“颇以繁富为累”2偶对繁芜,板滞不灵动3多使用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语多生撰”三、陶谢田园山水诗之比较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清代佚名《静居绪言》“陶谢之诗变极矣,新至矣。
”1、妙臻化境与经营画境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诗人崇尚自然的淡泊心境的对应与象征,诗人以静观冥会的方式,与大自然进行亲切的精神交流,取材寻常的写景与寄意杳深的造境,两者合一,达到了心与境偕的艺术化境。
谢诗力求将亲身所历的川泽林泉之美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为真实再现山水形貌,对景物予以穷形尽相、不遗余力的摹画,成为最强烈的创作追求,他的山水诗呈现出清幽可观的山水画境。
从诗史角度,谢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极貌写物、体物为妙的新阶段。
洪亮吉《北江诗话》:“陶彭泽诗有化工气象,余则唯能描摹山水,刻画风云,如潘陆鲍二谢登是耳。